郭汉杰,男,1957年5月出生于
河津市。现工作于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为
中国金属学会特种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冶金
物理化学国家级资源共享课负责人。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钢铁冶金系教授。自1993年起,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给本科生讲授《冶金物理化学》,并担任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
郭汉杰,山西省河津市人,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钢铁冶金系教授。1992年3月在
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浸钒渣提镓工艺优化设计与机理的研究》,1995年~2000年为冶金学院炼钢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
物理化学;冶金能源综合利用;导磁与磁性材料等。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用熔融还原方法从浸钒渣中提镓》获得北京市金属学会青年优秀论文
三等奖(1994年)。主讲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本科生课程《钢铁冶金原理》;研究生课程《冶金物理化学》及《近代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冶金物理化学》课程已连续数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北京市教学名师;“冶金熔体与溶液的计算热力学”(合著)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冶金
物理化学课程改革与配套教材建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金属学会特种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废钢铁协会直接还原铁工作委员会委员;《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编委;国家级精品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科研方向:在科研方面,长期从事于冶金溶体热力学和
动力学、冶金新工艺、新流程、冶金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2002年“电炉油氧助熔及二次燃烧集成技术”获教育部
科技成果奖;
2006年编著的“冶金物理化学教程”(第一版)获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优秀教材
二等奖;2007年合著的“冶金熔体与溶液的计算热力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2008年讲授的冶金
物理化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所领导的冶金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冶金物理化学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并获当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9年“一种电炉钢吹氧喷粉氧燃助熔及造泡沫渣工艺”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
三等奖;2006-2009年度
北京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