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壶
清代紫砂壶
泥质呈朱红色。壶肩部刻行书:“八饼头网,为为凤,得雌者昌。曼生铭。”底阳文篡书“曼生”,把下钤阳文篆书“彭年”小印。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
创作者
杨彭年,生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乃宜兴紫砂名艺人,字二泉。在紫砂艺术的领域中,他宛如一颗璀璨之星,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杨彭年精于制茗壶,其作品浑朴雅致,独具韵味。他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此等技艺全凭双手的精妙拿捏与感悟,虽看似随意制成,却蕴含着天然之致,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艺术家的灵心巧手完美融合的结晶。每一把经他之手诞生的茗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艺术的传承。
杨彭年不仅在制壶工艺上独具匠心,还在铭刻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工于隶书,笔下的每一个字都犹如舞动的精灵,充满着力量与美感。在追求金石味的道路上,他不断探索与创新,将金石的质朴与紫砂的温润巧妙结合,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他与当时众多名人雅士结缘,如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他们共同合作,在紫砂器具上镌刻书画,彼此的才华相互碰撞、交融,技艺愈发成熟,臻于至善尽美之境。世人为之赞叹,遂称其作品为“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等,声名远播,极盛一时,对后世紫砂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陈曼生,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字子恭,号曼寿、曼公等,道光十年卒,浙江钱唐人。他集书画、金石、绘画才能于一身,且精通文辞,尽显文人雅士之风范。在命运的安排下,他结识了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从此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文人的独特审美标准,将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入紫砂壶艺之中。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设计出一大批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的壶型。这些壶型或肖状造化,仿佛从大自然中直接截取的美妙画卷;或师承万物,蕴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与尊崇。其造型简洁大方,古朴风雅,力扫繁琐与落俗之气,为紫砂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紫砂艺术步入了一个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时期。这种由设计、制造、刻款、镌铭等多人合作完成的紫砂壶,也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曼生壶”,成为了紫砂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流传千古,为后人所敬仰与传颂。
文化
【合欢壶诗词】:
茶,香叶嫩芽,袅袅芬芳,润泽壶之肌骨。壶,古朴雅韵,玲珑精致,承载茶之灵秀。茶养壶,如清泉滋养山石,岁月流转间,壶渐染上茶之醇厚气息,那细腻的肌理仿佛在诉说着每一次茶香的浸润。壶养茶,似宝匣呵护明珠,在壶的怀抱中,茶得以更好地绽放其独特韵味,那馥郁的香气愈发浓郁悠长。
砂,细腻温润,蕴含天地之灵气。人,灵慧多情,感悟世间之美好。砂养人,如大地滋养万物,那紫砂的质朴与沉稳,悄然影响着人的心境,给予人宁静与平和。人养砂,似园丁呵护花朵,人的珍爱与呵护,让紫砂愈发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那独特的质感见证着人与砂的情感交融。
我之好紫砂壶,实乃沉醉于壶、茶、人三者共得其乐之妙境。壶因茶而生动,茶因壶而醇厚,人因壶与茶而寻得心灵之慰藉。此般美妙,名之三养,恰如其分。遂将此文,精心刻于合欢壶上,正反读之皆可,无论从哪个角度品味,皆能感受到这独特的韵味与深厚的情感。回首2011年01月13日,文怀德以满心的热爱与感悟,赋予了合欢壶这别样的诗意与内涵。
相关评价
清代紫砂壶合欢壶是清代中期文人紫砂壶的典型代表,由文人陈曼生设计,艺人杨彭年制作。以下是对合欢壶的一些评价:
综上所述,合欢壶是清代紫砂壶中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目录
概述
创作者
文化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