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花苗寨
贵州凯里市的旅游景点
南花苗寨是贵州省著名的苗族风情旅游景点、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带巴拉河景区的亮点。
地理环境
南花苗寨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南花村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全村共四个村民小组,187户,824人,其中田300亩,土地15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45亩,有林地面积2000亩,森林蓄积量为7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其定于哲理的曲艺嘎百福、娓娓悦耳的苗歌,内涵丰富的鼓社集会,别具情趣的婚俗礼仪等典型的苗族文化特征,深深吸引了中外游客。先后接待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郎加利先生、尼泊尔共产党书记、外国驻中国10国使节、非洲10个国家党政领导人等外国政要。南花村分别被中央、省、州、市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先进文明村寨”、“国家农业部生态富民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依山傍水的苗家吊脚楼、美丽大方的苗族少女、悠扬的芦笙舞曲…南花苗寨的原生态苗族文化,让前来寻觅探幽的游客兴致盎然。南花苗寨的女子多穿长裙,被称作"长裙苗",最长的百褶裙长达80厘米。节日时的牛角银饰是另一个特色,"大牛角"长达1米左右。
因为交通方便,距离凯里市比较近,这里的旅游 开发程度比较好,河边建起了木楼客栈,还建了许多茅草亭,村民对此显得很漠然,一副事不关己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寨门有座横跨巴拉河风雨桥,过桥,寨子就散布在河岸一侧的山坡上。寨子逛下来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微风吹起,一边倚着苗家木楼观望青瓦旧屋,一边端杯苗家自酿的米酒细细品味,一份淡淡的悠闲,如美酒般让人微醉。
自然资源
南花苗寨坐落在巴拉河上游,这里民风纯朴,风景优美,民俗独特,是巴拉河长裙苗农耕文化典型的天然博物馆。南花苗寨距凯里市中心13公里,炉榕公路从寨脚绕河而过。
南花苗寨,苗语Nangl hjib,顾名思义,“花”就是“欧花河”,“南”苗语就是“河的下游’’的意思,“南花”就是居住在欧花河下游的苗寨。寨里聚居了以潘姓为主的苗民,是由苗族祖先于明成化年间顺清水江迁徙而来,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南花桥苗族的花桥,“南花桥”这三个字是贵州省政府原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王朝文(苗族)先生题写的。南花桥下潺潺河水,桥面杉枋铺设,两侧栏杆,架有长凳,桥顶青瓦覆盖,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靠穿榫而成,布局非常严谨,工艺独具匠心。桥是炉榕公路通往南花苗寨的交通要道,也是巴拉河沿岸苗民休息、纳凉以及举行活动的场所。每逢佳节,男女老少云集于此,开展对歌吹笙跳月游方活动。这座桥体现了苗族建筑与民间文化艺术的充分结合。
每逢客人进寨,好客的苗家人都会设下拦路酒来迎接。苗家的拦路酒有三道、六道、九道、十二道之分。十二道是苗家人迎接客人最隆重的礼仪。
苗寨里的路面都是用块石鹅卵石铺就而成的,路边一块块青石垒成的花墙,不用水泥灰浆,全靠石块咬合,巧夺天工而稳如磐石。寨脚是沙滩,是苗族度假村,依水而建,傍水而居,绿树掩映,鸟语水声扑面而来。山上,错落有致的木制吊脚楼建筑,鳞次栉比,掩映在半山腰的绿树丛中。
苗族姑娘们的服饰以长裙为特色,俗称“长裙苗”,银饰以大银角为标志,服饰绚丽多彩,制作精美,形成很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醒目的视觉冲击,让人目不暇接、过目不忘。刺绣的图案有吉祥的龙凤和常见的花鸟鱼虫等。这些常见的动植物一旦以抽象的线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就富有了另一种意义和情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铭记在服饰上的一部鲜活历史,从一个侧面映现出苗族社会发展的概况。所以说苗族服饰是“记载着历史的史书”,一件衣服就是一部史书,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之美誉。
交通信息
交通:南花苗寨距离凯里市市大约15公里,位于凯里至雷山县路边的三棵树镇,可以在凯里客车站乘到雷山的中巴车抵达,车费3元,车程30分钟。下车后步行过风雨桥走5分钟便是。更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在凯运大道(州客车站以北)乘凯里到排乐的"郊县公交"或机动三轮车。看完南花苗寨后,在路边搭乘往雷山的班车前往上郎德。
苗寨风俗
依山傍水的苗家吊脚楼、美丽大方的苗族少女、悠扬的芦笙舞曲…南花苗寨的原生态苗族文化,让前来寻觅探幽的游客兴致盎然。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古朴浓郁、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著称。这里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约占中国苗族人口的一半,被称为"中国苗族的大本营"。距州府凯里市16公里的南花村,就是一个供游客参观、居住着180多户苗族人家的古老村寨。
车至山脚,远远可见苗家吊脚楼掩映在半山腰上的绿树丛中,这种瓦顶木制吊脚楼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几个穿着精美刺绣服装、戴着银头冠的当地苗族少女款款走来,犹如古画中的人物。她们在寨门口设置了拦路酒,这是祖辈传下的迎客礼节,喝完后就可以进寨了。
走过一段曲曲弯弯的石板路,眼前豁然开朗。约200平方米由鹅卵石铺就的小广场上,一个高约7米的图腾柱矗立中央,这就是村民们聚会的芦笙场了。芦笙是苗族一种古老的竹制笙管乐器,其舞曲节奏 感很强,富有感染力。当盛装的苗族姑娘们绕着吹笙小伙翩翩起舞时,让一旁观看的游客也脚底发痒,跃跃欲试。
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让一名来自北欧的游客陶醉不已,她说,"这里的一切都非常有趣,独特的建筑、歌舞服饰之美令人惊叹。"
造访苗寨,还可与村民们一同嬉戏。炎炎夏日,苗家人与游客在山脚下清澈的巴拉河中分享苗族传统的捉鸭子游戏。村民把鸭子赶到河里,游客也潜入水中,与鸭子追逐嬉戏。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女孩说,这比在游泳池里"下饺子"好多了。清凉见底的河水、满山满眼的绿色、以及游戏带来的快乐,让游客们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和工作中的烦心事,一个个笑得乐呵呵的。
基础设施
南花村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554万元,建成了70多米长的南花桥,完成500多米的进寨道路,建成了苗家祭坛、后寨门、神泉、新芦笙堂、苗族图腾、25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中心、80余米的拦河坝、300余米的生态步道和2座旅游公厕等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使南花村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并出具规模,基本上满足了游客需求。
南花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也日益增强,接待游客人数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成为凯里市旅游的一个热点。据统计,2010年巴拉河沿线旅游年接待人数为61.03万人次,总收入6.44亿元,其中南花村接待人数13.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0余万元。同时,实现旅游从业人员80人,吸纳农村劳动力75人,比例高达93%,带动40余户农户从事旅游行业,如销售旅游商品、开办以“体验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果”为载体的农家乐旅游设施项目等,从事旅游的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其中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比例达80%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南花村兴办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业科技含量也在逐渐增多,村民的科学意识和对科技的接受能力日趋增强。南花村村两委在大力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把“农业科技旅游兴村,产业结构调整富民”作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和“双杂”良种,使南花村两段育秧和宽窄行栽秧的农户达到100%。从2000年以来,上级扩大的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稻田养鱼,优质果树栽培、沼气、脱霉阳芋栽培等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和普及。截止2009年止,南花村共完成沼气建设58口,稻田养鱼32亩,优质果树栽培150亩,种草养牛30亩,退耕还林还草40亩。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生态家园富民示范点”。
南花村创建“全国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项目,是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旅游扶贫,促进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大发展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开发丰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拉动内需。
旅游项目
南花苗寨每年农历龙抬头卯之日的“姊妹节”,五月卯、午的“粽粑节”和“六月明月卯日的”吃新节“最为热闹,苗族同胞们纷纷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爬坡、游方欢度节日。
每逢喜庆节日、祭祀或贵客来临,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芦笙堂上笙歌起舞,与客人同欢共乐。这时,姑娘们经过精心打扮,头戴银饰、身穿盛装、三五成群、婷婷玉立在客人的面前,她们一个个都能歌善舞。小伙子们则带上心爱的芦笙、芒筒,要在芦笙堂上显示自己娴熟的技艺。嘉宾们与芦笙场上的男女老少手拉手一起跳芦笙舞,整个场面热烈欢快。大家的心在这歌舞的氛围中进一步彼此沟通,兴致也到了高潮,使游客们真正融入到苗家人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欢乐海洋之中,也让客人们感受到苗族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使他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相关荣誉
南花苗寨,民风古朴,其富于哲理的曲艺嘎百福、娓娓悦耳的押调苗歌,内涵丰富的鼓社集会,别具情趣的婚俗礼仪等典型的苗族文化特征,深深吸引了中外游客。先后接待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费朗先生、尼泊尔书记、外国驻中国10国使节、非洲10个国家政党领导人等一些国外政要。迄今,南花村分别被中央、省、州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先进文明村寨”、“先进农业部生态富民示范点”等称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交通信息
苗寨风俗
基础设施
旅游项目
相关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