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隼
隼科隼属动物
马岛(Falco newtoni)是细小的猛禽。其学名是为纪念英国鸟类学家爱德华·纽顿(Edward Newton)。马岛隼有两个亚种,分别在马达加斯加阿尔达布拉群岛。它们的最近亲是塞舌尔隼,曾一度被认为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共同祖先似乎是在很近期才分支,有可能是少于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或中期。马岛隼是马达加斯加岛特有的物种,遍布全岛,也生活在阿尔达布拉,特别是塞舌尔群岛的格兰德特雷。它们飞翔和捕猎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常被人们当作猎隼驯化用于狩猎,因而导致数量下降。
形态特征
成鸟体长25厘米,翼展49-63厘米;体重90-153克。马岛隼有二种色型。浅色型占比80%,雄鸟的头部及颈部呈红灰色,有深色斑纹。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纹伸延至喉咙两侧。上体及翼底都是栗褐色,有黑色斑点。尾上是灰色的,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是黑褐色,内侧有白色及栗褐色的斑点。下体为白色,次级飞羽呈栗褐色及有深色斑纹。胸部有深色条纹,在侧面转变成条纹,胸部、腹部、背部和翅膀的覆羽有斑点,较大的覆羽和肩骨有黑色条纹。尾巴呈灰色,有6-7条黑色幼纹。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脸颊和喉咙呈浅黄色。上尾呈深棕色,有灰色条纹。深色型占比20%,这种色型的种群有浅色的胡须,头部和颈部颜色非常深,喉咙淡白色。身体及翼底呈深栗褐色,有黑色斑纹及斑点。尾巴的上部有红褐色的条纹。雌性与其伴侣相似,其尺寸约大5%。整体外观呈棕色,下体有更丰富的斑纹。头部及颈部呈栗褐色,上身较多斑点,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间。
雏鸟外观像雌鸟,但飞羽边缘呈浅黄色,下体条纹更丰富。生活在阿尔达伯拉的鸟类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亚种,它们体型较小,颜色通常较浅,一些雌性甚至下体没有标记。
马岛隼的二种色型的雄鸟及雌鸟都具有呈灰色的喙,尖端黑色。虹膜深棕色,蜡膜黄色。脚呈黄色或鲜橙色
分布范围
马岛隼有两个亚种,分别在马达加斯加阿尔达布拉群岛。马岛隼指名亚种原产于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岛科摩罗。亚达伯拉亚种则分布在阿尔达布拉群岛的格朗德特尔,也有证据指分布在科摩罗的安树昂。
栖息环境
马岛隼在开阔的次生林和耕地中繁衍生息,那里的棕榈和公寓楼为筑巢和栖息提供了额外的机会。以前,该物种主要出没于海拔1830米以下的天然开阔草地,但由于栖息地的改变,人类的开垦占据的农田、城镇和村庄的郊区,使该物种也出现在道路两侧。它们甚至栖息在房屋的屋檐上。马岛隼已经不存在于茂密的森林中,这些自然栖息地被同属的马岛斑隼(Falco zoniventris)取代。
生活习性
马岛隼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捕食,是暮晨活动的物种。在捕食活动中,有时会发现它们与越冬物种如艾氏隼或烟色隼在一起。这些机会主义的猛禽使用多种捕捉方法:要么从栖息地跳起,在空中抓住猎物后迅速返回,要么离开等待的地方飞到地面,猛扑猎物。它们有时也会像真正的鹰一样盘旋或追逐猎物。当马岛隼栖息时,它们的尾巴会像水泵一样上下移动。在它们的分布范围内,它们都是留鸟
马岛隼并不是特别吵闹。它们的交流方式与所有非洲红隼的交流方式非常相似。最常见的叫声是一系列激烈而快速的“ki ky ki ky ki ky”。
马达加斯加的几乎所有地区,马岛隼主要以昆虫(尤其是蚱蜢)和小型脊椎动物(尤其是啮齿动物、小鸟和青蛙)为食。在某些地方,例如该岛北部的马苏阿拉半岛,马岛隼几乎只吃巨型蜥蜴(大蜥蜴)。
繁殖
马岛隼一般会在岩礁、建筑物或树孔筑巢,也会占用其他鸟类,如染色鸦以树枝造成的巢。它们一般会于9月生蛋,每次会生4-6只蛋。只有雌鸟会孵蛋,雄鸟则负责觅食。筑巢季节为9月至翌年1月。单独筑巢,两个相邻巢穴之间的距离一般为675-1050米。巢穴放置在岩礁、建筑物、天然树洞、岩石区域、附生植物丛或棕榈上。该物种也会使用黄嘴鸢或非洲白颈鸦废弃的树枝搭建的旧巢。大树中的树洞位于距地面13-20米之间,有一个椭圆形入口,尺寸约为60厘米×35厘米,深度约为25厘米。通常每窝产4枚卵,颜色为红色,尺寸约为34毫米×28毫米。这些卵连续几天交错产下。孵化期持续27-29天,但幼鸟在巢中的停留时间特别短,不会超过24天。父母双方轮流为幼鸟提供食物。雄性承担大部分工作,带来约75%的猎物。雌性参与摄食的比例相当小,仅占食物的25%。长出羽毛后,幼鸟仍然依赖父母;它们仅在孵化后44或45天离开出生地。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仅分布于塞舌尔种群)。
种群现状
趋势理由:由于耕种、城市化和森林砍伐导致适宜栖息地的增加,马岛隼的物种数量正在增加(del Hoyo等人,1994年)。马岛隼是马达加斯加岛分布最广的猛禽。1982年,其总种群估计在30,000-60,000对之间。在该国中部的山区和森林砍伐地区,道路沿线每4千米就有一只鸟。另一方面,在森林覆盖非常重要的东部平原,这种情况相当罕见,需要行驶近50千米才能观察到。在阿尔达伯拉,该物种几乎处于濒危中,数量不超过100对。在旧乌鸦巢大量存在的地区,它们的数量正在增加。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