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河老鼠粄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19年12月15日,《
中国影像方志》围绕老鼠粄这一主题播出。
老鼠粄,相传在
客家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虽名为“老鼠粄”,但与老鼠并没有联系。据说因为其两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惯称粉为“粄”,因此称为老鼠粄。
老鼠粄发源于
大埔县西河镇,西河民间制作老鼠粄已有100多年历史,原为民间乡民接待亲朋好友的美食,西河漳溪圩设置圩场后,作为传统美食应运而生。
老鼠粄的主要原料用粘米,以冷水浸几小时后,捞起滴干后磨成粉,然后用开水拌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团,即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面上,将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摩擦,便可擦出每条1-2寸的粄条掉在锅中,待粄熟浮面时捞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再捞起晾干即可备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味美有加。
20世纪90年代,西河老鼠粄被评为“
广东省名小吃”“中华名小吃”。2016年,西河老鼠粄制作技艺被列入
梅州市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2018年12月,
大埔县在翰林剧场举行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启动仪式,开启了“西河老鼠粄”“
百侯薄饼”申报国家地理标志的工作,并聘任广东省非遗法援律师团团长
邓尧为“西河老鼠粄”“百侯薄饼”等大埔非遗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