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图
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人、中国民航局原局长
沈图(1918年-1993年),原名申屠筠,字逸松,浙江省桐庐县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随后留校先后担任抗大主任教员、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二十兵团政治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沈图历任中苏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1977年任中国民航局局长,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建人之一,为民航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93年1月17日,沈图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8年,沈图出生于桐庐县环溪乡(今江南镇)西坞村。十八岁时,沈图从西坞村离家前往杭州市就读湘湖师范大学,并于1936年在校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人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任教于桐乡乌镇小学的沈图投笔从戎,赴延安市参加革命。同年12月,沈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沈图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随后留校先后担任抗大主任教员、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二十兵团政治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沈图奉命赴任邱、河间、饶阳县沧县一带组织新兵团,任新兵团指挥。
1947年,沈图参加解放包头市的战斗,并在包头解放后主持军管委工作。同年冬,沈图又带兵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战斗。北平解放后,沈图带兵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斗,后又带部队负责京、津、张家口市山海关区一带的警备任务。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沈图奉命投入中国民航事业建设,历任中苏航空公司副总经理、经理,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中,沈图曾遭受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沈图于1977年任中国民航局局长,后又被选为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1982年9月当选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确认1987年7月1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关于撤销沈图中央委员职务的决定。
1987年12月,沈图离休,此后曾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对外联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顾问等职。
1993年1月17日,沈图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个人生活
妻子:王郁
人物事件
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人
1950年,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谈判达成协议:成立中苏航空公司。按照协议规定,由中苏双方派员轮流任公司总经理。中苏航空公司首任总经理是苏联人,沈图为公司副总经理。从“小米加步枪”道路走过来的沈图,从此开始同飞机打交道。从1952年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沈图和同事们一起重点抓专业航空,兼顾运输航空。
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沈图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开辟国际航线的规划,亲自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通航谈判。1963年9月,沈图赴巴基斯坦谈判两国通航问题。他提出的由西线飞入中国的航线方案得到周总理的肯定,中巴通航谈判很快达成协议。1964年4月29日,两国正式通航。1965年,沈图率代表团赴仰光修订《中缅航空协定》,获得了中国日后飞行东南航线的业务权,中国民航事业向外扩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1966年初,沈图率代表团去莫斯科谈判,签订了《中苏航空交通协定》,为中国日后经莫斯科通往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空中通道提供了可能性。同年5月,沈图又率团赴法国,与以法国外交部秘书长阿尔方为首的代表团进行中法通航谈判。6月1日,双方签订了《中法航空交通协定》。这不仅为中法顺利通航奠定了基石,而且为我国开辟亚洲到欧洲的航线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利用与法国的通航,开辟通往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航线打下了基础。
1974年,沈图主持了中日通航谈判,最终谈判取得理想结果。
1980年的中美通航谈判是中国通航史上的大事,也是最复杂、最棘手的一次谈判,谈判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两地进行。沈图根据中央指示和《上海公报》的精神,直接负责与外交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商讨,把国务院领导确定的谈判方针和对策,结合通航业务,下达给在一线参加谈判的正副团长,听取他们对谈判情况的汇报,制定具体的可行方案。经过双方努力,1980年9月10日,在华盛顿白宫内,薄一波副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中美民用航空运输协定”上签字。1981年1月7日上午,沈图飞往美国,庆祝中美正式通航。
人物评价
沈图不遗余力地带领民航全体人员踏踏实实地开辟和发展国际航线,先后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航空协定,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通向五大洲的航空网,实现了周总理生前关于“飞出去”的遗愿。在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史上,正如杨成武、孙毅、唐凯、胡逸洲等同志在《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建者》一书中所说: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沈图同志的业绩,他为新中国民航事业作出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贡献。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时期
个人生活
人物事件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