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文别集,
阎尔梅撰,有诗十卷,文二卷,共十二卷。 《白耷山人集》初刻于
康熙十四年(1675)现仍有刊本传世。近人
张相文重新收集他的诗文,编成《阎古古全集》,共6卷,有民国八年铅印本传世。
作品简介
清代诗文别集,阎尔梅撰,有诗十卷,文二卷,共十二卷。
阎尔梅(1603—1662)清初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而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
举人。
清军入关后,他到南方参加
弘光政权,曾做过
史可法的幕僚。曾极力劝说史可法进军
山东省、
河北省等地,以图恢复。明亡后,他继续坚持抗清活动,手刃爱妾,平毁先人坟墓后,散尽万贯家财,用以结交豪杰之士,立志复明。他曾两次被清军抓获,意志不屈,寻机逃脱后流亡各地。十多年间,游历了楚、秦、晋、蜀等九省。晚年时,眼见复明无望,才回到了故乡。
阎尔梅在明季时曾参加复社,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在当时颇有盛名,人们把他同“二张”(
张溥、
金圣叹)相比,而他的诗文则与同乡的
万寿祺风格相近,被当时的人并称为“阎万”。
他的古诗学习
李白,诗才若海,茫无涯诶;律绝二体则格律严谨,声调雄浑。由于他历经乱世,遭际坎坷,家破国亡,因此他的诗多是感怀时世,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风格苍凉刚健,在当时颇有文名。
阎尔梅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十几年东奔西走,四处抗清的经历。有的反映他风餐露宿,上下奔走,为挽救已残破不堪的国家,不惜牺牲生命和家庭的幸福。如《南迁》:“宿露重封处,连山欲断时。东奔沙影尽,北望暮烟移。国破真堪恸,家亡未足悲。妻同一笑,何事说疏离。”
《安东道上》:“秋雨黄沙岸,盐沙涨菽时。来方冰雪始,归己菱疏。周道殊艰步,劳人敢定居?室家何处问,身外早无余”。
阎尔梅对于
反清复明的事业是如此的执着,如此的投入,日思夜想,即使是一声马嘶也会激起他再踏征途的热情,会使他想起召四方英雄杀敌立功的峥嵘岁月。因此他写道:“疑段怜人意,长嘶不肯驰。如呼诸义士,幸好杀胡儿,……”而那些古代英雄的遗迹,那种不成功既成仁的壮怀激烈,也鼓舞坚定了诗人誓死抗敌的决心。在乌江渡口,作者奋笔:“阴陵道左困英雄,马长嘶千里风。成败任妨争面目,不随亭长渡江东。”
然而历史无情,阎尔梅为之毁家散财,奔走十几年的抗清斗争,终于失败了。他虽然并没有象最初所想的那样,“不随亭长渡江东”,选择了忍辱偷生,隐姓埋名,辗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他并没有因此安度余年,对故国的热爱和目睹旧日的破败衰亡的强烈感情,使他不能有一刻忘记了故国,不能有一刻背弃了
明朝。他始终牢牢地保持着民族气节,断然拒绝同
清代统治者合作。他曾数次冒着危险,偷偷地去祭先帝的陵墓,在那里洒一鞠辛酸的“遗民”沮,并且在诗歌中表示,自己要“死将为厉鬼,生且为顽民。”
阎尔梅不仅如是说,也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他失望地回归故里后,他的一位故友胡谦光正好在
沛县作县令,他仰慕阎尔梅的文名,致书阎尔梅,企图劝说他入仕为官。阎尔梅坚决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并不惜得罪权贵,割袍断交,并作了绝交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态度。《绝贼臣胡谦光》:“贼臣不自量,称予是故人。敢以书招予,冀予与同坐。一笑置弗答,萧然湖水滨。湖水经霜碧,树光翠初年。妻子甘作苦,昏晓役薪。国家有兴废,吾道有诎申。
委蛇听大命,柔气时转新。生死非我虞,但虞辱此身。”诗中把
清朝的官员称为“贼臣”,把背弃
明朝,出仕清廷看作随应时俗,同流合污,而一再表明自己要象湖水一样保持高洁,但不再以过去那种激烈的斗争方式,而是要使自己的心气柔和含忍,以等待时机的转变。由此可见,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决心之大,不肯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之坚决,而对明王朝的眷恋又何等之深。
由于诗人十几年间行遍大江南北,晚年后又归隐故乡,同下层的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于他们的遭遇和痛苦,感受也格外深刻。因此,在这本诗集中作者除了记载自己抗清的经历,表达誓死抗清的决心,也有许多篇幅记叙了
清军入关的暴行和对人民肆意屠杀的情形。
《惜扬州》:“伤哉
胡骑渡沙南,杀人憔独扬州多。
扬州市习尚素骄奢,屠绘伦怒裤纱。市利农耕稼懒,贵介群争煮海差。炊异烹鲜陋吴会,园池宅第拟候家。绮筵歌妓东方白,画般萧管夕阳斜。杨州巨商坐金穴,青镪朱■千担列。舻
潮汐喧惊雷,开关唱筹中外彻。扬州游览竞文章,芜城短赋割离肠。
谢玄棋墅梅花岭,永叔诗勒平山堂。扬州仕宦众眈,廉者不来来者贪。部门前悬重价,缘早夜不知惭。扬州女儿肌如雪,环翠罗纨恣蝶亵。深闺初未识
桑蚕,碎剪犹嫌机匠拙。快意不从勤苦来,暴殄徒增脂粉孽。一朝旗■广陵飞,笳鼓声悲箫鼓歇。鸣刀控矢铁锋残,僵尸百万街巷填。沟泉流京观追,乱漂腥血腻红端。掠尽巨商掠贵介,裘马郎君奔负戴。缯帛银水陆装,香美人膻卒配。妇思良贱苦鞭疮,疾驱枯骨荒塞。死者未埋生者死,
鸭绿江头哭不止。……”
诗人详细地记叙了
顺治二年的
扬州市大屠杀,在那次劫难后,在中国历史上以繁华著称的扬州变成了一座空城。诗人对此痛心不已,在这篇《惜扬州》中以近千字的篇幅来追记这一惨案,古今对比极力渲染往日的繁华,反衬如今一片废墟的苍凉,表达了作者面对山河破碎,却回天无力的惨痛心情。
入清后作者一直隐居不仕,同劳动人民有着较多的接触,了解民间疾苦,在他的不少诗文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如《采桑曲》:种桑人家十之九,连绿不断阴千亩。年年相戒桑熟时,畏人盗桑晨暮守。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采桑女子智于男,晓雾沾鞋携笋蓝。幼年父母责女红,蚕事绩事兼其中。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织不成匹执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促织在室丝已竭,机杼西邻响不绝。残岁无米贷人苦,妄意明年新丝补。
这首诗借采桑之事反映农民饱受私债官租的剥削之苦。开篇四句,写了种桑的艰辛劳顿。每逢
桑叶成熟之时,便是桑农操劳之日。片片
桑树都是桑农的心血凝成,一家人的生存都要靠它们来维持,于是“畏人盗桑晨暮守,”只得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地看守桑田,盼望能有好的收成。
可是天灾人祸双双而至,水灾旱灾,官租私债,把桑农剥夺得一无所有。今年好容易风调雨顺,偏偏又少种了桑,一起一伏,转折宕荡,使人们对于桑农的悲惨际遇顿生同情之心。
接着“采桑女子智于男……”四句勾出了一组采桑女的形象。天刚破晓,寒意
袭人,采桑女已经挎上竹蓝,踏破晓雾,忙在桑田之间。尚未成年,已不得不学习缝纫、刺绣,帮助父母分担家中里里外外的劳动。
接下了又进一步写了种桑养蚕的千辛万苦。“桑有稚杜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桑农们小心翼翼地照顾着
桑树和蚕,唯恐有什么意外,使他们的心血空耗。可是桑农的生死饱暖又有谁来过问?作者饱蘸着同情的笔墨,抒发着胸中的不平之气。等到蚕茧作成,抽丝织绵,还等不及织成整匹,就赶着拿到市场上去卖,好换钱来偿还官租私债。等到天气转冷,蚕丝已尽,卖得的钱都用去还了租债。含辛茹苦一年到头,换来的还是忍饥挨饿。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只好又向别人告贷,买粮维持全家的生活,苟且着渡过这一年。可希望还在,虽然渺茫,但仍然期冀明年能有一个好光景。
阎尔梅的诗由于充满了反清意识,无情揭露
清代统治者的残暴野蛮,反映了民间疾苦,自然为当时的统治者所不容,因此,也难以逃脱被禁毁的命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