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锚,英语称作Anchoring,属于条件反射里面的一种形式,指人内心的某一心情、行为、动作或表情的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心锚常被应用于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失明),作为常用的状态诱导工具。
心锚源于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理论,最早来源于著名的俄罗斯行为心理学家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的实验。卡尼曼和
阿莫斯·特沃斯基的转轮试验,进一步探索了心锚对决策的作用。心锚的作用不仅和条件反射行为有关,也和大脑中的多巴胺这种主管奖赏的神经递质有关。心锚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等。设定心锚有一定的技巧和步骤。
作为社会行为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心锚理论应用广泛,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如锚定效应、心锚偏差、锚定投资、锚定教学等。
相关试验
巴甫洛夫的狗
心锚技术源于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理论。著名的俄罗斯行为心理学家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如铃声、红灯等),如果总是伴随某种刺激而出现,多次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特定的机体反射,这就是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这里,铃声或者红灯就是一种“心锚”。它可以引起狗对食物即将到来的条件反射,即便食物没有到来,狗也会分泌唾液,就好像已经吃上食物了一样。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转轮试验
1974年,
阿莫斯·特沃斯基(Daniel Kahneman)和卡尼曼(Amos Tversky)在论文《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见 》中,发表一项研究,旋转了一个包含数字1到100的轮子,先在
轮盘上给出数字,然后要求受试者给出估计,非洲国家在
联合国会员国中所占的百分比是比这个数字高还是低,
阿莫斯·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发现,轮子上数字的锚定值对受试者提供的答案有明显的影响。当轮子落在10上时,受试者给出的平均估计值为25%。当车轮落在60上时,平均估计值为45%。随机数具有“锚定”效应,即使该数字与问题的
相关性为零,也会使受试者的估计值更接近他们所看到的数字。这个数值就是在不确定情势下作出决策的心锚。
作用原理
行为原理
心锚属于条件反射里面的一种形式,指人内心的某一心情、行为、动作或表情的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设定心锚的原理是:任何时候当一个人进入一种强烈的状态时,如果有人把某一种刺激施行在这个经历的高峰处,那么这种经历和这个刺激便会被联合在一起。当这个刺激被重新激发的时候,便会同时引发当事人的类似经历感受。就如巴甫洛夫狗的一样,铃声就是一种刺激,吃到食物是一种经历,本来二者之间没有联系,但因为狗知道了食物送到时会伴随铃声的响起,所以铃声一响(刺激),狗就仿佛已经闻到了食物的味道,甚至已经吃到了食物的感觉(经历)。
神经机制
神经递质是一种大脑化学物质,可以将信号从
神经元(大脑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突触(间隙)。多巴胺就是这样一种对人体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它的重要功效之一就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开心、喜悦、奖赏和有干劲,特别是在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时会感到喜悦、开心时就会大量分泌,以激励人们更加有干劲地投入到接下来的任务中。当训练者采用心锚的“刺激”,令当事人回到曾经的资源状态时,当事人的大脑中同样会分泌多巴胺,就像曾经经历的时候一样,令当事人好像真的又回到了那个经历的资源状态。
同时,大脑也会将多巴胺分泌时的这种感觉记录下来,形成内在的“程式”,每当想起这种经历的时候,都可以令人产生兴奋的多巴胺,即时启动这个经历的资源状态,有效地改变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分类
心锚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常用的状态诱导工具,它可以令当事人轻易进入过去拥有过的强烈的理想状态和
心流感受,制造出一种资源状态,令当事人可以利用这状态,更有效地处理现在和将来的问题,达到预期目标。在应用中,具体可以将心锚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等。
视觉型心锚
因视觉而产生的心锚。例如每当看见自己在某一项比赛中赢取的奖状时,你会自然地重现那份成功的感觉。当看见某次度假旅行的照片时,你会自然地浮现出当时那种轻松意的感觉。
听觉型心锚
即因听觉而设定的心锚。当听到一首老歌,或者某个广告、口号的时候,你便会想起过往听这些声音时的一些情绪或感受。
感觉型心锚
当一个人在处于某种心理状态下(如兴奋、自信、被爱等)时,在身体上某个特别的地方施行一个刺激,或者安装一个“按钮”,使这个“按钮”与这种心理状态联结在一起。每当这个“按钮”被按下的时候,那种心理状态便会再次出现。
设定方式
设定心锚,可以帮助当事人进入过往的某些状态中,并且可以把过往的状态与现状跟将来的状态联合。设定心锚最好的状态是自然的状态,过去的清晰而强烈的状态效果最好,构想出来的状态效果不好。
步骤
设定技巧
概念延展
锚定效应
Simon(1955)提出的,他提出了一种理性选择的行为模型,该模型主张“有限”理性,其中决策是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人类特征)因素的动态调整过程得出的。“有限”理性模型也称为启发式认知模型。锚定启发式的强大影响,这是人类判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来自多个领域的研究结果说明了锚定的强大影响。在决策中,模糊性越高,对问题的熟悉度、相关性或个人参与度越低,更可靠的来源或合理的出价/估计就越强。参与者的情绪、知识、对准确性/动机的奖励、个体差异、信息处理方式等。
心锚偏差
心锚实际上也是一种认知偏差。当一条信息比其他信息更重要时,就会发生锚定偏差。如果依赖于特定信息的心锚来做出决策,虽然可能会减少我们大脑上的认知负荷,但它也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克服心锚偏差,首先要承认锚定偏见的存在,承认我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偏差的影响。然后在决策过程中收集更多信息并稀释心锚的效果,最后消解锚点,抵消偏差。
锚定投资
锚定是
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启发式方法该概念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一部分,该领域研究情绪和其他无关因素如何影响经济选择,它描述了潜意识中使用不相关的信息,在销售、价格和工资谈判中,锚定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研究表明,在谈判开始时设定锚点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比干预谈判过程更大。故意设置过高的起点可能会影响所有后续还价的范围。例如证券的购买价格,作为对该证券做出后续决策的固定参考点(或锚点)。因此,如果建议的标价为 100 美元,人们更有可能将同一商品的价值估计得更高,而不是 50 美元。
市场参与者往往意识到他们的锚点并不完美,并试图进行调整以反映后续信息和分析。但是,这些调整通常会产生反映原始锚点偏差的结果。
锚定教学
锚定教学强调将学习置于有意义的解决问题中。锚定教学是一种情境学习形式,使用情境或故事来定位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学习情境采取的形式是建立现实的联系,使学习对学生有现实意义,并在内容内部和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域,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支持学生有机会学习相关领域的内容,并将思维扩展到其他内容领域。学与教活动是围绕着一个“锚点”设计的,即通常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冒险或某种情况。而“锚定”是指在真实和真实的环境
中将内容结合在一起: 锚定模块通常要嵌入所有的需求信息,数据或提示被用作脚手架,用来解决问题。这种设定的优点,是在时间或资源有限的情境中,更易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