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型货币政策
数量型货币政策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指的是政府通过改变货币数量来进行经济调节的政策工具。这些工具被广泛用于应对各种经济形势
形式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货币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实际利率,进而影响国内需求,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可通过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改变政府印制的货币数量以及实施紧急措施来实现。
利率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调整贷款利率或存款利率来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调整。通常采用的基本工具包括贷款准备金要求和基准利率设定。前者是为了控制金融市场的贷款活动而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总贷款要求;后者则是政府制定贷款准备金政策的核心参考,用以控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
汇率政策:政府通过选择弹性汇率或固定汇率政策来控制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价格,以此控制汇兑风险、影响国际贸易,并对国内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影响。弹性汇率政策允许市场自行决定汇率,而政府不干预汇率交易;固定汇率政策则通过银行的买卖、限制外汇流动等方式,影响汇率并维持汇率稳定性。
存款和贷款利率政策:政府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进行控制,以影响实际利率,从而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达成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工具效能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因其灵活性和精准性而受到重视。例如,准备金率的收紧能够显著减少货币乘数,而央票的作用相对温和,两者的结合使用能够在央票到期高峰期间上调准备金率,起到对冲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存款机构实施差异化的准备金率,有助于引导其行为倾向。例如,中国曾对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幅提高准备金率,以回应其上半年信贷扩张过快的情况。定向央票的发行也能更精确地实现调控目的。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回购、现券和央票以及其他数量工具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政策转变
随着技术进步和银行业规避监管的趋势,多个国家的国家银行逐步放弃以存款准备金制度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转而采用利率调控模式。在美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经历了从M1到M2再到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变化;欧洲中央银行建立了利率走廊操作;日本央行的新货币政策框架包括收益率曲线调控和物价稳定的双重目标。在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多重目标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已从货币量转移到利率。在政策工具方面,央行创新了货币政策工具,管理中短期市场利率,将DR007作为市场基准利率培养目标,建立利率走廊机制以稳定短期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尽管信贷渠道仍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但由于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主导地位,利率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效性
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挑战。一方面,随着金融脱媒和影子银行的发展,大量资金从表内转向表外,使得中国人民银行难以控制实际的货币派生情况。另一方面,货币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货币流通速度难以确定,导致货币需求也不稳定。因此,数量型调控容易出现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货币数量的相关指标逐渐失效,实际的货币数量难以准确衡量。相比之下,利率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价格型调控手段得以发挥作用。此外,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也是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的关键因素。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已经从总量问题(稳增长和防通胀)转变为结构性问题(去杠杆和防风险)。数量型政策虽然能解决总量问题,但对于结构性问题却无能为力。因此,价格型货币政策逐渐取代数量型,特别是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确立后,双支柱的调控体系对于防范系统风险、降低杠杆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概述
形式
工具效能
政策转变
有效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