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阳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
李春阳,男,汉族,博士,1967年2月16日出生于诸暨市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兼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终期评估优秀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从事环境胁迫下树木生态生理与遗传基础研究,在主要胁迫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木本植物叠加影响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现任国际林学顶尖期刊Tree Physiology编委,并被聘为该期刊亚洲地区唯一的科学编辑。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25篇,其中80%发表在本领域前30%期刊,Web of Science被引频次逾3000余次,H指数为35,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排行榜农业与生物科学排名16。
人物经历
1989年在浙江农林大学(现为浙江农林大学)获学士
199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3年,
1994年赴芬兰留学。
1999年10月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2002年2月至201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兼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5年09月 - 1989年07月 浙江农林大学 林学专业 获学士
1989年09月 - 1991年07月 东北林业大学 森林生态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95年01月 - 1999年09月 赫尔辛基大学 树木生理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
1999年10月 - 2001年09月 芬兰科学院植物分子生物学卓越科研中心 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1年08月 - 1994年12月 中林集团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01年10月 - 2006年12月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中心 高级研究人员
2002年01月 - 2012年09月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2012年10月 - 2014年12月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2015年01月 - 2016年10月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院长/教授/博导
2016年11月 - 至今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研究重点
植物在不同生境和不同生态因子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能量代谢与物质生产,以及它们对特定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抗逆性(包括抗低温、抗干旱、抗盐碱、抗紫外线以及耐荫性);
植物的生理代谢与其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的关系,以及植物在生理代谢过程中以蛋白质为分子基础所表现出的特定生态适应功能及其基因调控机理;
植物生殖、生长和生存的关系,最佳生殖频率、生殖配置、生殖隔离、生殖对策与最适生活史格局的关系,植物的结实、种子传播、成林及其与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植物的遗传漂变、遗传多态、遗传复合、基因频率、基因流动及其与不同生境和生态因子的关系;
植物地理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在遗传变异过程中以核酸为分子基础所表现出的特定生态进化功能;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退化机理,分析主要干扰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影响,确立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内外动力;
植被恢复过程中环境变化、物种来源、物种适应以及种间关系,探讨植被重建中驱动种的作用与选择原则。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芬兰科学院基础研究项目“桉树(Eucalyptus microtheca)的抗旱能力以及在东非国家的引种试验”(1995.01-1997.12,已完成)。
主持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研究基金“桉树(Eucalyptus microthec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1998.01—1999.12,已完成)。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芬兰科学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桦树(Betula pendula Roth)抗寒性的分子机理”(2000.01—2004.12,进行中)。
主持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基金项目“高寒环境胁迫下典型植物群落建群种的功能与应变”(2002.01—2004.12,进行中)。
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SW-115]“川西北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2002.12 —2005.12,进行中)。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研究基金[30200218]“干旱胁迫下杨属的用水效率、脱落酸积累及抗旱基因表达”(2003.01 — 2005.12,进行中)。
主持国家973项目“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子课题“岷江上游典型森林植物对环境变化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2002.12—2007.08,进行中)。
主持(中方主持)芬兰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森林与岷江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2004.01—2006.12,进行中)。
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项目“高寒环境胁迫下典型植物群落建群种的功能与应变”(2002.01 - 2004.1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川西北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2002.12 - 2005.12)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与芬兰科学院共同资助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森林与岷江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2004.01 - 2008.1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西南亚高山代表性木本植物的生态适应与分子进化”(2006.01 - 2009.1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西南亚高山木本植物对逆境胁迫的生态适应与分子进化”(2007.10 - 2010.10)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研究基金“西南亚高山代表性木本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2010.01-2013.12)
国家973项目“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第一课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理与关键过程”(2012.01-2016.12)
近几年来,已在国际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28篇。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研究方面,提出了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评价方法。
代表论文
©Li, C., Berninger, F., Koskela, J. and Sonninen, E. 2000. Drought responses of Eucalyptus microtheca provenances depend on seasonality of rainfall in their place of origin. Australian Journal of 植物界 Physiology 27:231-238.
©Li, C., Puhakainen, T., Welling, A., Vihera-Aarnio, A., Ernstsen, A., Junttila, O., Heino, P. and Palva, E.T. 2002. Cold acclimation in silver birch (Betula pendula). Development of freezing tolerance in different tissues and climatic ecotypes. Physiologia Plantarum 116:478-488.
©Li, C. and Wang, K. 2003. Differences in drought responses of three contrasting Eucalyptus microtheca F. Muell. population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79:377-385.
Ren, J., Yao, Y., Yang, Y., Korpelainen, H., Junttila, O. and ©Li, C. 2006.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upplemental UV-B radiation of two contrasting poplar 物种 Tree Physiology 26:665-672
©Li, C., Xu, G., Zang, R., Korpelainen, H. and Berninger, F. 2007.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建筑奖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Tree Physiology 27:399-406.
Lei, Y.,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7.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to high Mn concentrations in two contrasting Populus cathayana populations. Chemosphere 68(4):686-694.
Duan, B., Yang, Y., Lu, Y., Korpelainen, H. and Berninger, F. and ©Li, C. 2007. Interactions between drought stress, ABA and genotypes in Picea asperat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植物学 58(11):3025-3036.
Xu, X., Yang, F., Xiao, X., Zhang, S.,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8. ***-specific responses of Populus cathayana to drough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植物界, Cell \u0026 Environment 31:850-860.
Xiao, X., Yang, F., Zhang, S.,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9. Physiological and proteomic responses of two contrasting Populus cathayana populations to drought stress. Physiologia Plantarum 136:150-168.
Zhao, H., Li, Y., Duan, B., Korpelainen, H. and ©Li, C. 2009. ***-related adaptive responses of Populus cathayana to photoperiod transitions. 植物界, Cell \u0026 Environment (in press).
获奖记录
1998年获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青年研究奖。
1999年获得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人民网报道
2008年12月29日10:39 来源:《中国科学报》标题为:李春阳小组,逆境中的植物更坚强
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抗逆性(包括抗低温、抗干旱、抗盐碱、抗紫外线等)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能量代谢与物质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春阳课题组对干旱胁迫下杨属的用水效率、脱落酸积累及抗旱基因表达进行了探索。研究人员发现,逆境中的植物更坚强。
“这些研究可以加深对树木抗旱机制的认识,为我国高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人工林,为木本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林木的遗传育种,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李春阳说。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一种能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作用的植物激素。维管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中都有脱落酸,其中以将要脱落或进入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研究发现,脱落酸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主要功能是诱导植物产生对不良生长环境(逆境)的抗性,如诱导植物产生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耐盐性等。
李春阳等人以杨属为模式植物,通过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杨树的水分利用效率、脱落酸积累和有关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的相应变化,比较了干旱适应性的种间和种内差异,以及作物喷施脱落酸和施肥等不同措施对其抗旱性的影响,从而探究植物的生理代谢与其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发现,干旱显著抑制了生长和光合作用。”李春阳说,“植物通过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来控制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但这一过程影响了很多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提高了L-脯氨酸丙二醛脱落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李春阳介绍说,不论在什么水分状况下,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显著高于茎和根部。从而可以推断是脱落酸从其他器官向叶片高水平输入的结果。在土壤干旱胁迫下,脱落酸启动植物叶片细胞质膜上的信号传导,诱导叶片气孔不均匀关闭,减少植物体内水分蒸腾散失,提高植物抗干旱的能力。
研究发现,在干旱来临前,通过对作物施用脱落酸,可使树苗等作物度过短期干旱,而保持苗株鲜活。另外,高浓度的脱落酸能表现对植物活性的抑制。应用高浓度脱落酸喷施植物的叶茎,可抑制地上部分茎叶的生长,提高地下块根部分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小组对分布区域不同的杨属种分析研究发现,来自高海拔地区的品种比低海拔地区的品种更抗旱。“种内的抗旱性能也有差异。在海拔相差不大的地区,干旱地区的植物种群较湿润地区的种群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抗旱能力强的杨树种,种群能更敏感地响应外源脱落酸的喷施。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施肥在水分充足时可促进植株生长,而在干旱胁迫下对植株生长有一定的负作用。”李春阳说。
该项目以杨树抗旱性为主线,通过在生长室内的盆栽植物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用水效率、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脱落酸含量等的研究,集生态、生理与生物化学分析方法于一体,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生理机理,强调了生态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对生态现象的研究不仅注意了解外界的作用条件,而且注意分析内在的作用机制。
李春阳说,脱落酸作为一种激素逆境信号,活化了与抗旱诱导有关的基因。在干旱胁迫下,植物形态结构变化有利于水分吸收和传导,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生物量向根部的分配增加,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发生变化,这种生物量分配转移提高了根和茎向叶片输水能力。干旱胁迫容易引起光能过剩,过剩的光能会对光合器官产生潜在的危害。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是光保护的主要途径,同时酶促及非酶促系统也是防止光合器官破坏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
杭州师范大学师资队伍.杭州师范大学.2018-01-0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
代表论文
获奖记录
人民网报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