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
声景
声景研究人、听觉、声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传统的噪声控制不同。声景重视感知,而非仅物理量;考虑积极和谐的声音,而非聒声;将声环境看成是资源,而非仅是是“废物”。
声景的定义
声景(Soundscape)研究人、听觉、声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传统的噪声控制不同。声景重视感知,而非仅物理量;考虑积极和谐的声音,而非仅噪声;将声环境看成是资源,而非仅“废物”   。
声景是一项听觉生态学的研究,也是营造健康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措施,声景研究从整体上考虑人们对于声音的感受,研究声环境如何使人放松、愉悦,并通过针对性的规划与设计,使人们心理感受更为舒适,有机会在城市中感受优质的声音生态环境。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城市声环境舒适度为目的,基于声环境对人主观感受的影响,开展声景观设计研究。”
声景研究综合物理、工程、社会、心理、医学、艺术等多学科,而研究声景的学者分布于声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生态学、信息学、通信学、人文地理学、法学、语言学、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医学、美学、设计学、音乐学、媒体艺术学等各个领域。
不同领域者从各自的视点出发对声景进行了定义。在1978年出版的《声音生态学手册》中,声景的定义是被个体或社会所感知和理解的声环境,它取决于人与声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可指实际环境或意象环境(如乐曲和磁带)   。最近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声景定义为: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在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
在20世纪60-70年代由加拿大作曲家默里·沙弗(R.Murray Schafer)等率先展开研究,声景在学术界及实践界引起极大重视在2002年成立的欧洲声景年欧盟的环境噪声法(END)要求每个城市确定并保护安静区域的政策出台之后。
声学及噪声控制领域的各大重要国际会议上均有定期的声景专题,而且多本国际知名声学期刊均出版了基于包括约篇学术刊物及会议论文的声景特刊。在一系列欧盟项目中,如SILENCE、QCity、CALM、RANCH、MINET、ENNAH等,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声景研究。
鉴于声景研究的多学科特征,国际上已建立了一系列跨学科、跨行业的研究联盟,如 2006年成立的英国噪声未来联盟(UK Noise Future Network ),2009年成立的欧洲声景联盟(Soundscape of European Cities and Landscapes),2012年成立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声景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Soundscape Network)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亦于2008年成立了声景标准委员会ISO/TC43/SC1/WG54,旨在制定评价声景质量的标准方法。
声景的概念框架
概述
图1描述了声环境的感知、体验以及理解过程,强调7个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背景;(2)声源;(3)声环境;(4)听觉感受;(5)对听觉感受的解释;(6)响应(7)效果。
注1:图1说明声景是人对声环境的感知、体验或理解。然而,实际应用中会倾向于强调对声源和声环境的管理或改变。与本标准相一致,它的原理是通过人类对声环境的感知来测量、评估或者评价声景。
背景
背景包括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人、活动以及地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可能通过听觉感受、对听觉感受的解释以及对声环境的响应影响声景。例如:
a) 除了声环境,可能影响听觉感受的因素还包括气象条件(随季节改变),听力障碍和助听器的使用。
b) 可能影响对听觉感受解释的因素包括对声源和发声体的态度、经历和期望(包括文化背景,身处某地的意图或理由),以及其它感官因素:如视觉印象和气味。
c) 可能影响声环境响应的因素包括时段、光线及天气;情绪、处于此种环境下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暴露其中的声音的控制能力,以及个人和他人的活动。
声源
声景形成于声源(如:道路交通、鸟鸣、说话声、脚步声等)及其空间和时间分布。
声环境
正如2.2 节中定义给出的,声环境是所有声源产生的经环境改变后到达接收处的声音。环境的改变包括对声传播的影响,例如因气象条件、吸收、衍射、混响和反射造成的影响。
听觉感受
听觉感受是一种神经加工功能,它开始于听觉刺激到达人耳,是人对声环境认识和理解的第一阶段。听觉感受会受到声掩蔽作用、声源频谱特性、时域模式和声源空间分布的影响。
对听觉感受的解释
对听觉感受的解释(听觉感知)是指无意识和有意识地处理听觉信号来产生有用信息,从而可能获得对声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特定背景下,对声环境的认识代表着对声环境的一种体验。
注4:无意识听觉感知:例如人脑如何在睡眠期间进行声信号的处理。
响应
响应包括短期反应、情绪和行为,这有可能改变背景。
示例1:甲某坐在城市公园的喷泉旁,可能会有喜悦和放松的情绪反应,因为喷泉掩盖了周边的道路交通噪声,所以,甲某可能选择停留更长的时间;乙某在公园散步时经过喷泉可能会有烦恼的情绪反应,并会选择立即离开。
效果
效果是由声环境促进或造成的一种整体的,长期的结果。它包括态度、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访问者/用户的体验(例如:活动,行为和心理状态)、健康状况、幸福感、生活品质,以及对社会成本的降低。
示例2:示例1中的甲某可能会决定下周末或“经常”来该公园活动,乙某则可能决定再不会来该公园。
声景评价
声景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是了解声环境是怎样在给定场景下影响其使用者的。在现场或实验室条件下,已有大量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就空间/功能而言,研究了城市街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学校、公车站、主题街道、自行车道、户外音乐场、赛车场、考古遗址,以及各种室内空间如地下购物街;就声源而言,研究范围包括噪声(如工业、飞机、铁路、道路、风力发电机等)、积极的声音(如自然声)、中性的声音(如婴儿啼哭声)等。声源特征影响(如低频成分、音调和脉冲特性等)方面亦有较多研究;就使用者而言,考虑各种人群,包括特定群体如儿童、聋人、听力受损的人和盲人,针对社会和人口特征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我国高校学者在声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方面已开展大量研究工作。2004年声景理念引入中国,并明确了声景的研究范畴;对《诗经》中描述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活动声景;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意象营造的研究;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声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机制的探讨;将声景理念引入到中国城市公园设计中,提出声景的设计三要素;对城市公园中各种声音的最适宜声压级的研究;。
虽然大部分声景评价基于社会和心理学的方法,一些声景评价也使用了生理学的方法,例如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对人们安静度的感知,利用心率、呼吸速率和额肌电图等指标比较声景元素对愉悦度和兴奋度的影响等。声景评价和其他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视听交互作用。研究发现,景观和声景满意度之间,以及在选择生活环境时景色和安静度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语言分析,包括有关词汇和叙述的语义学研究,亦是声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针对声音和场景感知多样性的情感层面的分类。
尽管声景评价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声景认知科学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如研究感官知觉中信息组织的方式,以及个人特征如何决定此方式、注意力如何影响声景评价、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声音的含义对声景评价的影响、心理健康与声景评价的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利用脑成像、神经成像、神经信息等领域的方法非常有效。除此之外还包括:视觉和听觉的交互作用机制;声景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特征声音和特征景观;声景遗产保护;声景图。
声景模拟
声景的计算机模拟包括从物理声景模型到感知模型等各种类型。在声环境模拟方面,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气状况和城市要素),已发展出一系列模型。而声景感知模型方面还有待发展,其一种模型探索识别在声景感知中发挥作用的个体感觉、认知和情感机制,并对声景的趋势进行再现和解释。声源识别与声景模型亦密切相关,有的模型探索用人类己忆模式来预测声音被录制的位置,并确定在给定的位置上声音事件的组成。另一种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已经用于预测给定场景声景案例下声景的感知。
声景案例
世界各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实际的声景项目,如伦敦柏林安特卫普斯德哥尔摩等城市都推进了声景范例项目:在葡萄牙里斯本某大桥下嘈杂的城市空间,基于自然声掩蔽效应,利用电声系统加强自然声的方法来改善声景;在英国谢菲尔德火车站广场,不锈钢的嗓声屏上设计了流水幕,一方面降低噪声,另一方面加强自然声;在英国布莱顿市中心的步行街上,通过播放音乐来舒缓人们的情绪,减少犯罪率。目前欧洲声景联盟正在系统地收集声景案例,总结设计手法。
声景的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声景定义为:在特定背景情景中下,被一个人或一群人所感知、体验或理解的声环境。虽然有人认为标准化会限制声景的创意设计,但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标准是非常有用的。这些标准不一定是用来给不同的声景分级,但至少可以为描述和整合各种关键因素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方法。声景的标准化对于声景的可比性和再现性,以及可行的测量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声景数据的统一性亦至关重要。目前声景研究使用的方法的不同造成了利用现有数据测试发展新理论的诸多困难,因此在声景数据的收集中,应采用统一的可比较的格式。就数据库而言,决定哪些数据可以被纳入数据库非常关键,尽管数据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如视听记录、访谈、社会调査得到的表格、使用不同设备和程序逬行的声学测量等。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声景标准委员会正在制定统一的声景调査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査、声漫步、深度访谈等,以更利于今后不同研究结果的相互比较。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声景的定义
声景的概念框架
概述
背景
声源
声环境
听觉感受
对听觉感受的解释
响应
效果
声景评价
声景模拟
声景案例
声景的标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