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猴(学名:Galago senegalensis)是婴猴科婴猴属下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分布于热带是非洲特有的物种,是由
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于1796年发现并命名,截止到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共记录了该物种4个公认的
亚种。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树木草原、灌木地及
次生林等各类环境。
婴猴的最大长度约为40厘米,体重约为300~350克。有着浓密的棕灰色或灰白色被毛,圆头、
长尾大眼鲷、突出的耳朵和长尾巴。以
直翅亚目为主食。它们通过视觉、气味、触觉和声音进行复杂的交流,声音交流包括八种不同类型的叫声。其在夜晚较为活跃,在此期间进行觅食和社交。此外,晚上还会在树洞、鸟巢或树上的避难处休息,以确保安全。婴猴还具有独特的跳跃行为,利用脊柱伸展和肌肉运动实现高效跳跃。
2016年,婴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此外,它还被列入202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婴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食虫和种子传播维持生态平衡。在动物园中,婴猴因其迷人外观而备受欢迎,甚至在一些国家被作为宠物养殖,但在
南非等地区养殖本地动物作为宠物是违法的。
命名与分类
1796年,
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在非洲的探险活动中发现了婴猴并较早对其进行了科学描述。其在英文语境中,常被称为“Bushbaby”,是因为当该物种在丛林中大量分布时,发出的响亮叫声让人觉得像是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因此而得名。
截止到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该物种还分布有4个亚种,分别为Galago senegalensis braccatus、Galago senegalensis dunni、Galago senegalensis senegalensis、Galago senegalensis sotikae。其中Galago senegalensis braccatus分布在肯尼亚各地,活动范围向南延伸至坦桑尼亚东北部和中北部,而Galago senegalensis dunni是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的特有种。Galago senegalensis senegalensis从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向西延伸至苏丹、乌干达,一直到肯尼亚西部。Galago senegalensis sotikae生活在乌干达南部,分布于维多利亚湖以南,从坦桑尼亚到肯尼亚南部,向南到坦桑尼亚北部、中部,甚至可能是远南地区。
形态特征
婴猴体型相对较小,
雄性和
雌性的最大长度均为40厘米,其中尾巴长约20厘米,体重约为300~350克,皮毛厚实,它们的被毛在侧面和背部呈棕灰色或灰白色,而下部通常呈黄白色。鼻梁几乎是白色的。
其头部圆,可转动 180 度;眼睛大且圆,呈黄色或
褐色,具有反光照明的作用;吻部小而短;每个上颌和下颌的牙弓上分别均匀分布着18颗牙齿,共36颗;舌头底部有一个
软骨突起,类似于婴猴的第二个舌头,用于与门齿一起进行梳理毛发。
其具有非常宽大和突出的耳廓,上有四个横向褶皱,从尖端向基部朝下起皱,从而使其耳朵可以分别独立或一起向后弯曲。弯曲和折叠耳朵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黑暗中瞄准猎物,并定位潜在捕食者的位置。当它们在荆棘树和灌木丛之间跳跃时,它们会将耳朵向后折叠以保护耳朵。手指和脚趾的末端有扁平的增厚皮肤盘,有助于抓住树枝和湿滑表面。还具有弯曲的下肢及短短的前肢,跗骨大大延长,达到胫骨长度的 1/3,大腿的肌肉质量很高,有助于实现独特的跳跃行为。尾巴非常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婴猴是热带非洲特有的物种,分布范围广泛,包括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
中非、乍得、
刚果、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肯尼亚、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多哥和乌干达,被认为可能是非洲大陆分布最广泛的灵长类动物。
栖息环境
婴猴可以生活在各种多样的
栖息地中,包括稀疏的树木草原、茂密至开敞的灌木地、山地森林、河畔灌木林,以及次生林和高度碎裂的森林和灌木地,甚至耕地。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当广泛,适应力强。与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动物相比,它们更倾向于选择树木丛生或灌木覆盖的地方。
在
肯尼亚中部,婴猴与同属的另一物种索马里婴猴(Galago gallarum)共同分布,即便在森林和灌木地的高度碎裂环境中,它们仍然可以找到适应的空间。在
坦桑尼亚,婴猴也可能与蓬尾婴猴(Galago moholi)共域。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婴猴
种群中,2至5只个体喜欢结为一个群体,但不同个体会单独觅食。其喜欢在白天休息,休息时
雄性个体多是单独睡觉,
雌性个体则是和幼崽一同睡觉,喜欢休憩在树洞中或鸟类、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及其他夜行性猴子的巢穴里,这类休憩场所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免受掠食者侵扰的环境和逃生场所。
夜晚是婴猴的主要活动时间,期间它们会觅食、与同伴交流、玩耍、互相梳理毛发等。婴猴两性个体的活动领域范围存在一定差异,雄性个体的领地要比雌性个体稍大一些,一只雄性个体的领地甚至会与1到5只成年雌性个体的领地重叠,雄性个体以此会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无论生活在哪里,体型较小的婴猴都能与体型较大的婴猴、猴子和猿类动物共存。
觅食行为
婴猴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最喜爱的食物是蚱蜢。另外,它们也吃小型鸟类、
鸟卵、各种水果、种子和花朵。
雌性个体和幼崽的关系十分亲密,它们可以一同行动约2千米去觅食。其会以一种被称为“smash and grab”的迅速动作捕捉昆虫。它们会迅速伸展手臂,通常是左手,朝猎物方向抓取,然后把手放到嘴边进食。
在雨季时,它们更倾向于以昆虫为主食,因为昆虫在这个时期更为丰富。然而,在旱季,它们会改变饮食习惯,主要以从
台湾相思等树木中流出的树胶为主食。这种适应性的饮食策略使得它们能够在季节性环境变化中灵活地找到各种食物来源,确保了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沟通交流
婴猴在群体间进行交流时,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行为进行沟通,这些复杂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婴猴在各种环境中建立社交结构,提高适应和生存能力。在视觉方面,社交互动中婴猴会使用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表达攻击、亲热或害怕等情感;在嗅觉方面,气味标记是其领地争夺和保持社交的方式,其会将尿液排在手上然后触碰物体,在提高抓地力的同时也留下了气味用于标记自己的领地。
在触觉方面,交流主要发生在婴猴的玩耍、梳理和攻击等行为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母婴猴与幼崽之间建立亲子关系和伴侣之间加强联系时;此外婴猴可以发出代表警告、恐惧、攻击等多样的声音,可以帮助个体在群体中传递信息,协调活动和对抗威胁。此外在亲子关系中,母婴猴会通过触觉和特定的叫声与幼崽沟通,维持亲子联系。
鸣叫行为
在婴猴的各类交流行为中鸣叫行为极其丰富,包括八种不同类型的叫声。首先是警报叫声,这是一种高音尖叫声,起到警告和恐吓的作用,有助于维持群体的平静。其次是自动呼叫,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原因和功能尚不明确,但似乎不影响群体其他成员的正常活动。此外,婴猴还展示了类似“母鸡孵化”的声音,这种声音通常在动物感到无聊时发出。
“性召唤”是
雄性寻找雌性时所发出的特有呼喊,具有甜美和深沉的特点。对话叫声是雌雄个体在分开时相互呼唤的方式,较为轻柔。
雌性还会发出一种“叽叽喳喳”的声音,主要用于来表达雄性过多的关注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当雌性与幼崽待在巢穴时还会发出一种散发着母性的声音,温柔且细致。最后,幼崽的哭声类似老鼠的尖叫声,可能是表达需求或情感的方式。这些不同类型的叫声在婴猴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它们在群体中保持联系、协调行动,并传达各种情感和需求。
跳跃行为
婴猴是一种习惯于树栖生活的灵长类动物,具有独特的跳跃行为。它们采用快速的脊柱伸展来推动跳跃,通过大幅度的肌肉运动和高速度的收缩来完成跳跃动作。在这种跳跃行为中,它们的背部肌肉具有相对较长、较少羽状排列的纤维,以及较高的肌腱长度与纤维长度比,这让它们具备了产生相对较大肌肉运动、更高整体肌肉收缩速度以及更强弹性能量储存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在树间迅速穿梭。特别是晚上,它们可以跳3~5米高,且在平坦的地面,婴猴可以像
袋鼠一样跳跃,在树林间来回移动。
生长繁殖
性成熟
婴猴是典型的“一夫多妻”繁殖者。
雄性会竞争以获取对多个
雌性的领地使用权。雄性之间的竞争能力通常与它们的体型大小相关,较大的雄性通常更具竞争力。这种繁殖策略有助于雄性确保繁殖权,并增加后代的生存机会。
雄性个体在差不多一岁的时候开始在
种群中表现出主导地位,并达到性成熟,这时它们会离开出生的群体,但不会远离太远,通常会移动到离原群体约1~2千米的范围内。而雌性个体在6~7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发情期长达三天。
交配
婴猴交配发生在每年的六月、七月或九月,在这个阶段,往往
雌性个体的部分行为会激发
雄性的极大兴奋,雄性会开始不断地嗅探雌性生殖器并进行舔。在性兴奋期间,两性个体会一晚交配三到四次,交配甚至会发生在早晨它们本该休息的时段。在交配结束后一段时间内,雄性会继续接近伴侣,但伴侣通常会拒绝。在圈养条件下,当雄性跟随雌性在笼子或园区中行走时,可能会听到一种甜蜜而哀伤的叫声,这种叫声被
动物学称为“research sexual call”。
妊娠产仔
雌性婴猴的妊娠期为110到120天,每年繁殖产仔两次,一次在11月初的雨季开始时,第二次可能在次年2月末的雨季结束时。
雌性会筑造一个由树叶构成的巢,用于产仔和抚养幼崽。一般而言,婴猴每胎生育一到两只幼崽,也有少数情况下可能是三只,每只幼崽重量不超过22克。
幼崽生长
母婴猴哺乳幼崽的时间约为三个半月,幼崽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末就能食用固体食物。在最初的两周里,母婴猴会把幼崽含在嘴里,直到幼崽足够强壮,可以抓住母婴猴的腹部,此时幼崽通常会紧贴在母婴猴的毛发上由母婴猴携带活动。母婴猴通常选择独自外出觅食将幼崽留在巢中,并定期返回巢穴哺乳。当幼崽再强壮一些时,母婴猴会将它们安置在附近的树上,同时哺乳频率也会慢慢降低。断奶后,幼崽会开始主动反馈母婴猴与其交流,但母婴猴通常不回应。在育幼全程,雄性个体几乎不参与任何环节。
寿命
野外条件下,婴猴的寿命可能在3~4年之间,但如果是人工圈养环境中,个体寿命可达到大约为10~13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婴猴虽然在一些地理范围内受到
栖息地丧失的影响,但总体上,尚未出现对这一物种构成重大威胁的情况。
致危因素
婴猴能够在受到人类影响边缘的栖息地中生存,并且在靠近人类定居点的区域也能适应。截止到2023年,尚未发现导致该物种整体
种群减少的重大威胁。然而,在其所分布的地理范围内,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的栖息地退化和密集型农业发展,造成一些地区中婴猴数量的减少。
保护级别
2016年,婴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此外,婴猴还被列入202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保护措施
婴猴所分布的区域含有多个保护地区,例如在肯尼亚,出现在西
察沃国家公园(Tsavo West National Park)、东察沃国家公园(Tsavo East National Park)、
肯尼亚山国家公园(Mt. Kenya National Park)、
梅鲁国家公园(Meru National Park)、科拉国家公园(Kora National Park)桑布鲁国家保护区(Samburu National Reserve)、夏巴国家保护区(Shaba National Reserve)以及水牛泉国家保留地(Buffalo Springs National Reserve)等。
在
坦桑尼亚,其分布包括格鲁美猎物禁猎区(Grumeti Game Reserve)、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
曼雅拉湖国家公园(Lake Manyara National Park)、
塔兰吉雷国家公园(Tarangire National Park)和米库米国家公园(Mikumi National Park)。
在
乌干达,它出现在基代波河谷国家公园(Kidepo Valley National Park)、奥茨山中央森林保护区(Otzi Forest Reserve)和Agoro-Agu National Reserve。另外在
冈比亚,其存在于纽米国家公园(Niumi National Park)。
种间关系
婴猴的主要天敌包括身形庞大的蛇、豺狼、獴、麝猫、野猫、猛禽、小型食肉动物以及
猫头鹰。在躲避天敌时,婴猴通常会以跳跃穿越树木来逃避捕食者。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作为食虫动物,婴猴可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控制昆虫数量的重要角色,通过
捕食昆虫一定程度上帮助维持生态平衡。此外,其食用水果的行为可能在种子传播中发挥一定作用,它们可能将种子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从而促进了植物
种群的扩散。另外,其作为潜在猎物,也可能影响食物链上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饲养价值
婴猴是夜行性的小型
灵长目,因其小巧的身形、大大的吸引人的眼睛和毛茸茸的外观,成为动物园中备受欢迎的
婴猴科动物之一。除了在非洲,尤其是在日本等其他国家,人们有时将其作为宠物养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
南非等地,养殖婴猴作为宠物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