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隹育墓位于
西湖区六和塔景区,是
西湖乃至杭州不可多得的保存较为完整的
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墓区面积约960平方米,墓道长62.7米,依山势砌筑成七个台基。墓前方的华表、牌坊、碑亭、石羊、石马、
石虎、石翁仲均保存完好,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龚墓位于六和塔景区东侧山坞内,是西湖风景区乃至杭州不可多得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墓区周围山色翠微,环境幽宁,林木葱郁,泉溪琮,清寂宜人。龚墓坐东北、朝西南,墓区面积约960平方米,墓道长62.7米,依山势砌筑成七个台基。远远望去,有绵延不尽,深肃穆之感,气派威严。墓前方的华表、牌坊、碑亭、石羊、石马、石虎、石翁仲均保存完好。尤具艺术价值的是第四台基上的碑亭,共有两座,形制相同,分置于墓道两侧。全亭均用石条石块砌筑而成,亭顶为重檐歇山式,檐角高翘,亭脊正中为葫芦形宝瓶,两旁各盘有一龙,龙须刻出三角形锯齿纹,这是
清代瓷器中的龙纹装饰特点在古建筑中的反映。整座碑亭形制奇特,优雅美观,在
杭州市极为罕见。1997年8月龚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龚隹育(1622-1685),初名佳,字祖锡,晚又字介岑,世为杭州人。曾任
山东省按察事、江南布政使司布政使、
太常寺卿、光禄寺卿等职,
康熙二十四年(1685)病卒于京师。龚隹育为官期间,清廉正直,不谓权势,奉公守职,勤政爱民,神道碑中称其“所至有异绩”,深受百姓爱戴。他擅长会计,因此为政府节约了不少开支;对于行贿之人,他尤为厌恶,曾有一县令怀藏金银前来见,龚隹育见其步履蹒跚的样子,便知其来意,怒斥道:“汝怀中非金乎!吾岂受贿者?”随即将其逐出。正如大多数清吏一样,龚隹育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以致“卒之日,囊无余资”。龚隹育还是
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称其“藏书至数万卷”。他学识渊博,善书法。其长子
龚翔麟(1658-1723),字天石,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工诗词,与朱彝尊、
李良年等六人号称“浙西六家”。
意义龚隹育墓所在地远离闹市的喧嚣,山色翠微,茶树簇拥,新立的指路牌就是龚隹育墓入口的标志。墓道依山势逐级升高,远远望去,给人以绵延不尽,深邃肃穆的感觉,墓道被砌筑成7个台基,仿佛象征着龚隹育62年的人生中的7次晋级过程。第四层台基处有一座高约5米,宽约3.5米的两柱单间石牌坊,牌坊正面横额下有双狮舞
绣球深
浮雕,反面有
丹顶鹤图案,线条细腻,雕琢精美,一座牌坊和两根
华表立在墓道前,既起表示崇敬尊贵作用,又是一种建筑化的仪仗,昭示了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在
清代至今的300多年里,龚隹育墓因地理位置僻静清幽,又鲜见于旅游资料介绍,故人迹罕至。从未改造过的牌坊、华表等景观,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当时的建筑、艺术、丧葬习俗及官僚等级制度等文化历史内涵。
因龚墓原有景观效果较差,道路破旧,溪流景观杂乱,与附近
六和塔景点不相和谐。为此,从保护文物,整治环境入手,2002年
西湖开始实施龚隹育墓保护工程。在整修墓道、拆迁住户的基础上,工程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等载体,结合山林清泉等组景,巧妙布局,塑造和体现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以原有的园路为主游步道,其间穿插开辟次游步道,与弯曲的小溪若接若离,使龚隹育墓与六和塔两大景区串联成片,成为濒临钱塘江畔的西湖风景区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