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书院是由
清代思恩
知府李彦章于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在当时的
桂林郡思恩府(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区府城镇)创办的。书院最初命名为“阳明书院”,后来经历多次更名,包括1917年的“县立阳明高等小学”、1932年的“府西中心小学校”、1935年的“府城中心小学校”以及1943年的“阳明中学”。1944年,由于日军侵扰,书院一度停办,直到1945年3月恢复授课。1948年2月,书院转由县政府管理,更名为“武鸣县立第三初级中学”。1969年9月,再次更名为“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
阳明书院最初由明朝万历年间
思恩府知府侯国治在府治西侧建立,后因战乱毁坏。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知府
李彦章在思恩府城外东南两江汇流处的榕树园重建书院,并保持原有名称。李彦章自称为榕园主人,曾带领众多学生庆祝
王守仁诞辰。
咸丰年间,书院遭受破坏。光绪年间,知府
黄鸿藻重新设立书院,并雕刻王守仁石像供奉。
宣统二年(1910年),书院转变为小学堂,1912年正式成为学校。抗日战争期间,阳明书院曾作为国立第十三中高中部所在地。解放后,书院曾用作青原山康复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员工宿舍。1956年,康复医院拆除了书院的部分建筑,改变了原有的布局。1994年7月,阳明书院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阳明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
马山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
上林县、
隆安县以及
武鸣区的两江、府城、陆斡、
罗波镇等地。书院的教学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阳明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书院内有多幅书法精湛的楹联,展现了
儒家思想的精髓。这些楹联不仅是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