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将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通过书写或雕刻的方式永久保存。最初的墓志铭和墓碑文便是如此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木质碑逐渐被质地更坚固的石材取代,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石碑。这些石碑上的碑词通常分为志和铭两个部分,志采用散文形式描述死者的个人信息和生平事迹,而铭则以韵文的形式总结全文,颂扬死者的贡献并表达哀思。然而,也有一些只包含志或铭的情况。除了墓碑外,碑词还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石碑上,如《
汉谟拉比法典》和西周时期的石柱。
广义的碑词不仅限于墓碑,还包括各种实用的纪念性文体,无论是散文式的碑文还是韵文式的铭文。例如,《
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魏故城门校尉元腾墓志铭》都是著名的散文碑文,而
章太炎撰写的
黄兴墓志铭则是韵文碑文的典范。墓碑词既可以由他人撰写,也可以由本人生前所写。在中国传统中,墓碑词主要用于对墓主人生平的评价。在写作上,墓碑词要求简洁明了,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墓志铭是对逝者生平事迹的简要介绍,尤其是对于伟大的人物,他们的墓往往会有墓志铭。这一习俗在
中原地区和西方都很常见,但在当代中国已经不太流行。
狭义的碑词特指刻在
碑石上的诗词或简短词句。在这种情况下,碑词并不是一种固定文体,而是对碑石上简短词句的统称。例如,传说中立于
香妃墓前的《香冢吟》和
杜荀鹤为
李白创作的碑词《经青山吊李翰林》。此外,中国人民熟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周恩来总理所书的碑词也是此类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