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化学生物学系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交叉学科学位分会主席,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鹏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提出并发展了“生物正交剪切反应”,引领其在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中国的生物正交化学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陈鹏还担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美国化学会ACS Chemical Biology杂志执行主编、化学学报副主编等,在Nature、
细胞、Nat. Chem.、Nat. Chem. Biol.、JAC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教育部自然科学
一等奖(2019)、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9)、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6)等,入选首届
科学探索奖和首届新基石研究员,因在“活细胞
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Early Career Award(2017),为该奖项的首位
亚洲获奖者。
人物经历
陈鹏,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1998年被保送至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002年本科毕业后赴美国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深造,2003年取得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7至2009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
诺华集团圣地亚哥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导师为Peter Schultz。
2009年归国,任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11年入选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2014年8月晋升新体制教授(Full Professor with Tenure)。
2015年10月27日,《
人民日报》以“海外学成毅然回国,5年时间成长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教授——我们这一代的爱国表达”为题,对陈鹏教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2022年,任期刊ACS Chemical Biology执行主编。
社会活动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
北京大学,与北大青年共度
五四青年节,纪念
五四运动95周年,陈鹏教授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
社会任职
担任《
化学学报》、Scientific Reports、Molecular BioSystems等杂志的编委和Chem、Cell Chemical Biology、Chemical Society Review等杂志的顾问编委。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
化学与生物学的前沿交叉领域,试图通过化学家的知识与手段,为生命科学的探索提供一系列崭新的工具和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u20282、临床感染性病菌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3、面向生物活体内的化学反应与技术;
4、基于蛋白质的金属离子及有机小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研究成果
相关成果:活细胞上的蛋白质化学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蛋白质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一类
生物分子,它们的结构、活性、运动以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动态相互作用,是执行各种细胞功能的物质基础。如何对这些
蛋白质机器在其所处的天然环境-活细胞内进行原位标记与调控,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科学难题。陈鹏课题组系统地发展了适用于活细胞环境的蛋白质化学技术平台,获得了光交联、特异标记、化学脱笼等一系列“在体”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化学生物学工具。利用这一活细胞“
化学工具箱”,他们与生物学家展开合作,原位研究和刻画了若干关键蛋白质机器在活体环境下的动态构像变化、活性时空调控、
翻译后修饰以及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关键分子事件。上述工作开辟了利用化学方法研究
蛋白质及其他
生物分子的新途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理解蛋白质功能的技术手段,并揭示了细菌耐药和抗酸的新机制,解析了
细胞信号转导的新通路,为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学术论文
1、Li J, Yu J, Zhao J, Wang J, Zheng S, Lin S, Chen L, Yang M, Jia S, Zhang X,Chen P*. “
Palladiumtriggered Deprotection
化学 for Protein Activation in Living Cells”,Nat. Chem.2014, 6, 352-61.[Highlighted by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Methods]
2、Yang M, Jalloh A S, Wei W, et al. Biocompatible click chemistry enabled compartment-specific pH measurement inside E. coli[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
3、Li J, Jia S,Chen P R. Diels-Alder reaction–triggered bioorthogonal protein decaging in living cells[J].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4, 10(12): 1003-1005.
4、Yang M, Li J,Chen P*.”Transition Metal Mediated Biocompatible Protein
化学 in Living Cells”.Chem. Soc. Rev.2014. DOI:10.1039/C4CS00117F (Emerging Investigators Special Issue).
5、Lin S, He D, Long T, et al. Genetically Encoded Cleavable Protein Photo-Cross-Linke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136(34): 11860-11863.
5、Hao Z, Lou H, Zhu R, Zhu J, Zhang D, Zhao B, Zeng S, Chen X, Chan J, He C* andChen P*. “The
倍数 antibiotic resistance regulator MarR is a copper sensor in Escherichia coli”Nat. Chem. Biol.,2014, 10, 21-8.[Highlighted by(RSC)
化学 World, Nature China]
6、Zheng S, Zhang G, Li J,Chen P*. “Monitoring Endocytic Trafficking of
炭疽病 Lethal Factor by Precise and Quantitative Protein Labeling”.Angew. Chem. Int. Ed.,2014, DOI: 10.1002/anie.201403945.
7、Li J, Lin S, Wang J, Jia S, Yang M, Zhang X, Hao Z andChen P* “
配体free
Palladiummediated Site-specific Protein Labeling inside Gram-negative Bacterial
病原体”.J. Am. Chem. Soc.2013, 135, 7330-8.
8、Lin S, Yan H, Li L, Yang M, Peng B, Chen S, Li W* andChen P*, “Site-specific Engineering of Chemical Functionalities on the
surface of Live Hepatitis D
病毒”Angew. Chem. Int. Ed.,2013, 52, 13970-4.
9、Zhao J, Lin S, Huang Y, Zhao J*,Chen P*. Mechanism-Based
设计 of a Photoactivatable Firefly Luciferase”.J. Am. Chem. Soc.2013, 135, 7410-3.
10、Liu, J.; Karpus, J.;Wegner, S.;Chen P* and He C*. “Genetically Encoded Copper(I) Reporters with Improved Responses for Use in Imaging”,J. Am. Chem. Soc.(2013), 135, 3144-3149.
11、Yang, M.; Song, Y.; Zhang, M.; Lin, S.; Hao, Z.; Liang,Y.; Zhang, D. andChen, P*. “Converting a solvatochromic fluorophore into a protein-based pH indicator for extreme acidity”Angew. Chem. Int. Ed.,2012, 51, 7674-9.
12、Wang J, Karpus J, Zhao BS, Luo Z,Chen Pand He C*. “A selective fluorescent probe for
碳 monoxide imaging in living cells.”Angew. Chem. Int. Ed.(2012), 51, 9652-6.
13、Lin, S.; Zhang, Z.; Xu, H.; Li, L.; Chen, S.; Li, J.; Hao,Z.;Chen, P*. “Site-specific incorporation of photocrosslinker and bioorthogonal amino acids into enteric bacterial
病原体”,J. Am. Chem. Soc.2011, 133, 20581-7.
14、Zhang M, Lin S, Song X, Liu J, Fu Y, Fu X, Chang Z*, andChen, P*. “A genetically
Inc. crosslinker reveals chaperone cooperation in acid resistance”,Nat. Chem. Biol,2011, 7, 671-7. [Reported by “News Coverage” onChem. \u0026 Eng. News,and highlighted byNature Asia-Pacific]
15、Hao Z., Hong S., Chen X* andChen, P*. “Introducing Bioorthogonal Functionalities into Proteins in Living Cells”,Acc. Chem. Res.(2011), 44, 742-51.
16、Zhao, B.; Liang, Y.; Song, Y.; Zheng, C.; Hao, Z. andChen, P*. “A Highly Selective Fluorescent Probe for Visualization of Organic Hydroperoxides in Living Cells”,J. Am. Chem. Soc.(2010), 132, 17065-7.
学术成就
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在蛋白质化学生物学、生物正交反应和
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尤其以发展“活细胞水平上的
蛋白质化学工具”为主线,突破了活细胞内蛋白质研究的技术瓶颈、以及利用化学方法原位揭示蛋白质功能的新途径,解析了生物学新机制。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包括自然杂志子刊(Nat. Chem. Biol., Nat. Chem.等) 6篇,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 Ed.共10篇等。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前沿丛书》之《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一书和《化学生物学基础》《化学生物学实验》两本教材。
获得荣誉
2007年Elizabeth R. Norton Prize, The University of
芝加哥2005年Society of Cosmetic Chemists Award.
2004年Burroughs Wellcome Fellowship, Burroughs Wellcome Fund.
2014年RSC Chem Soc Rev Emerging Investigator Lectureship
2014年CAPA Biomatik Distinguished Faculty Award
2013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2年SCOPUS Young Scholar,
爱思唯尔2019年9月20日,获得“
科学探索奖”-
化学新材料奖,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
腾讯控股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2019年10月27日,荣获“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020年9月,荣获2019年度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2021年11月,荣获2020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23年8月31日,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参考资料
陈 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