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qi)片,在
电子工程设计的领域中被归类为“被动性散热元件”。常用名为散热片。以导热性佳、质轻、易加工之金属(多为铝或铜,银则过于昂贵,一般不用)贴附于发热表面,以复合的热交换模式来散热。
一种散热鳍片,其包括一个主体部和两个连接部。在该主体部的两端各设有两个固定孔,其中部开设有一个穿孔,并且在该穿孔处向该散热鳍片的一侧凸伸一接合部,使该种散热鳍片通过穿孔和连接部与热管接合。该连接部是从该主体部的两端分别垂直向外延伸而成的,其包括一竖直部和一承载部。该竖直部包括一个第一收容块和两个第二收容块。该第一收容块的两侧各形成一第一收容部,而该第二收容块之间则形成一第二收容部。该承载部是从该竖直部的第二收容部处向内垂直延伸形成,且其与该主体部平行,并且在其上对应于该主体部的固定孔处凸设有两个固定凸起。
众所周知,CPU热量的发散主要是通过传导方式来实现的,这就涉及到和处理器直接接触的介质——散热片,散热片吸收了热量以后,用对流的形式将热散发掉,在对流散热的过程中散热面积主要由散热鳍片的表面积的大小决定的,表面积越大,散热效果越好;表面积越小,散热效果就越差。业内普遍采用的手段主要包括: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增加散热鳍片的长度两种,其体现的一个数据就是“厚高比”——即散热片鳍片厚度和高度的比值,这个值越小意味着单位体积的散热鳍片就可以做的越密,数量越多,有效散热的表面积就越大,散热性能也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