魟亚目
魟亚目
魟亚目,尾刺有剧毒,人被刺后反映强烈,重者会有生命危险,故在生产上和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魟类是拖网中常见种类,有一定生产意义,有些种类肉味较鲜,有一定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体平扁,体盘斜方形或菱形,一般吻稍突出,仅少数种类有背鳍和尾鳍,通常有尾刺。本亚目的种属数为该目之首。我国记有4科8属23种。4科的主要分类依据为:鳃孔数,有无尾鳍和背鳍,尾长与体盘宽之比。为底层鱼类,常伏于海底沙中,尾露在沙外,当敌害接近时,可用尾刺进行攻击或防御。
分类介绍
六鳃魟科
仅1属5种:比氏六鳃魟Hexatrygon bickelli、短吻六鳃魟Hexatrygon brevirostra、长吻六鳃魟Hexatrygon longirostra、台湾六鳃魟Hexatrygon taiwanensis、杨氏六鳃魟Hexatrygon yangi。体盘长大于体盘宽,吻部延长、扁薄且近乎透明,六对鳃裂位于腹位。前鼻瓣较短,因此,左右鼻瓣无法连成口盖。眼后方有大型喷水孔,口裂平直,无口鼻沟,口底无乳突。牙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皮肤光滑,没有盾鳞,但尾部的棘边缘为坚硬的锯齿状,背鳍及腹鳍均有鳍辐软骨支撑。尾部短,尾鳍狭长。产非洲南部沿海、中国的南海东海南部和台湾海峡的深海。深海底栖中小型鱼类,习性和分类有待研究。
扁魟科
有3属30种。有尾鳍,并有发达的角质鳍条,尾长短于体盘长。我国产2属,即扁魟属Urolophus(有2种)和巨尾魟属Urotrygon(仅1种),后者分布在较深海区,一般在200~400米。较少见。
魟科
有6属约50种。身体扁平菱形或扁圆盘形。头部与躯干愈合。胸鳍前部不分化为吻鳍或头鳍,背鳍单个或缺。尾较细长,似长鞭,尾上常具锯齿状长棘。由尾刺、外包皮膜和皮膜中的毒腺构成毒器,能刺伤人。尾细长如鞭,常有1~3枚尾刺,有毒,背鳍常消失。平时伏于水底或埋于泥沙中。食物以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为主,有时也吃小鱼。也能用胸鳍作较快的游动,迁地觅食。大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有些在夏秋季节洄游到高纬度海区,某些种类亦进入淡水。我国有3属:沙粒魟属Urogymnus只有1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只见于南海;条尾魟属Taeniura分布与前同,约有4种,我国有2种,产南海和台湾省;魟属Dasyatis世界性分布,约30余种,我国有10余种,常见有尖嘴魟Dasyatis zugei、赤魟Dasyatis akajei、中国魟Dasyatis sinensis等。
燕魟科
仅2属11种。体盘宽比长约大2倍多,尾细小。燕魟属包括10种Gymnura,无背鳍,我国产3种,常见如日本燕魟Gymnura japonica、双斑燕魟Gymnura bimaculata、花尾燕魟Gymnura poecilura;鸢魟属Aetoplatea仅1种,即条尾鸢魟Aetoplatea zonura,具1背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类介绍
六鳃魟科
扁魟科
魟科
燕魟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