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的统治》是一部由
俄罗斯作家列夫·舍斯托夫创作,张冰翻译的图书,于2004年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使用简体中文为正文语种。
全书有四部分。第一部分--“钥匙的统治”--
列夫·舍斯托夫把它写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法官传说的续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法官凭借手中的权威,成为一个攫取人类完善生活之精神统治权的篡位者。第二部分是《理念的统治》,第三部分是《莎士比亚的\u003c裘利*凯撒\u003e》。
1895—1914年间居住在
瑞士,但经常回国参加
圣彼得堡、
莫斯科和基辅的宗教—哲学会议,投身于当时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复兴运动。苏俄十月革命后,于1919年流亡国外,主要居住在巴黎。在此期间他曾在大学任教,并撰写论著,与著名哲学家
胡塞尔、
海德格尔、
马克斯·舍勒等,著名文学家布伯尔、
安德烈·纪德等交往,并在这种高层次的思想交流中充实和发展了他自己的哲学。
列夫·舍斯托夫毕生的学术创作都集中于猛烈抨击传统
形而上学和追寻圣经中全能的上帝。
十月革命之后,舍斯托夫被迫流亡
巴黎,成为二——三十年代
俄罗斯流亡文化的杰出代表。“文化与流亡”携手并进,古已有之。但只有二十世纪的俄国哲人与诗人的流亡才成流亡文化史上最壮丽的一大景观,这一大批流亡的哲人中有
别尔嘉耶夫、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梅列日科夫斯基、
谢尔盖·基洛夫等,而尤以哲人舍斯托夫的言论最为
孟浪激烈。与其他人相比,舍斯托夫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正由于此,他不仅受到来自思潮外部的尖锐批评,而且也受到别尔嘉耶夫等人的批评。不过,别尔嘉耶夫等在批评
列夫·舍斯托夫的极端非理性主义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他的贡献,说他“以自己的全部存在进行哲学思考,对他来说,哲学不是学院专业,而是生死事业”。他的哲学“把认识过程同人的整个命运联系起来,认为存在的奥秘只有在人的生存中才能认识”。
1938年11月,正值他最重要的压卷之作《雅典与耶路撒冷》(Athensand jerusalem)问世之际,这位
俄罗斯的儿子客死异乡
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