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森行森禅师
清代时期禅僧
溪森行森(1614-1677),俗姓黎,惠州人,字慈翁,号苑溪,清代禅僧,是明末刑部侍郎黎绍爵的儿子。
行森于二十七岁出家,师从宗宝道独,成为博山无异元来的弟子。他先参拜雪峤圆信,后随大觉通修行,通琇曾命其作“本来面目之颂”。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在憨璞聪的引荐下,行森与其师父玉琳通绣被顺治皇帝召入皇宫,开堂说法。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行森随其师入宫说法,坚决拒绝国师封号,因此被顺治帝称为“慈翁”。在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顺治皇帝与行森等高僧深入讨论佛教经典,顺治皇帝命其为自己剃发,正式出家,行森遵旨为他剃度。
康熙六年(1677),行森在吴山华严寺圆寂,享年六十四岁。雍正十一年,他被追封为“明道正觉禅师”。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行森,字慈翁,号苑溪,博罗县人,明末刑部侍郎黎绍爵之子。母李氏感白光生他。行森少年聪颖,通晓内外典籍,随父进京后因恩荫入国学。崇祯三年(1630),因病回乡,病愈后赴京应试,却私至罗浮山华首台,随道独禅师出家。他曾于浙江云门寺向雪桥圆信学习,后至湖州报恩寺向玉琳通绣请教。玉琳要求他作“本来面目之颂”。行森云:“茗溪屈曲水漏暖,万叠关山一境闲,乍雨乍晴云散后,满天风月到人间。”玉琳通绣云:“好与三十棒。”行森云:“恩大难酬。”行森成为玉琳通绣的弟子,继承其法统,成为临济宗的传人。他主持报恩寺长达十七年,因其机敏的禅机而被称为“弗铁棒”。
修行经历
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在憨璞聪的引荐下,行森与其师父玉琳通绣被顺治帝召入皇宫,开堂说法。顺治皇帝尊玉琳通绣为师,并请其为自己起法名。玉琳通绣写下十几个字供顺治皇帝选择,顺治从中选出“痴”字作为法名。按《龙池世谱》辈分安排,玉琳通绣为“通”字辈,行森为“行”字辈,因此行森成为顺治皇帝的师兄。后来玉琳通绣离开皇宫,留下行森继续在宫中弘法。
根据光绪二年版的《黄梅县志》记载,慈翁森即圆照国师苗溪,他遍访各地,在报恩寺修行了十年。顺治十六年秋,他奉师命回黄梅谢恩,并在老祖寺开堂讲经。在此期间,梅源寺住持懿山德经常前来拜访,与行森探讨禅理。行森还详细研究了各种传记,将千岁宝掌和尚的生平整理成《培黑豆集》,为宝掌和尚的历史传承做出了贡献。
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行森随其师入宫说法,坚决拒绝国师封号,因此被顺治帝称为“慈翁”。除了说法,行森还与顺治皇帝一同剃发出家,成为“顺治出家”丑闻的目击者和参与者。顺治皇帝去世后,行森还负责主持其遗体火化工作。
在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顺治皇帝的爱妃孝献皇后病逝,他深感悲痛。为了寻求解脱,顺治皇帝与行森等高僧深入讨论佛教经典,进一步产生了出家的念头。一天,他前往西山慈善寺游览,天黑后仍不愿回宫。在侍从太监的劝导下,顺治皇帝在寺壁上题写了一首七言四十四句的长诗,然后才愿意离开。回到宫中后,顺治帝召行森入宫,命其为自己剃发,正式出家,行森遵旨为他剃度。
为阻止顺治皇帝出家,孝庄文皇后、王公大臣和后宫姻亲纷纷出面,但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心。他们最后请出顺治的师父玉琳通绣,玉琳进宫后严厉责备行森,并扬言要烧死他以制衡顺治。他们将行森捆绑在柴堆上,一旦顺治离开宫门就点火。顺治与玉琳对峙了一整天,最终答应不出家。行森得以逃脱,从此云游至黄梅县,隐居在紫云山麓的老祖寺讲经说法。
顺治皇帝试图出家但被阻止,不久后患上天花,病情日益严重,导致第二年的朝廷庆典被取消。正月初七夜,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去世,遗言要求行森为其遗体进行火化处理。
在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十七日,顺治皇帝的梓宫移至景山寿皇殿百日后,由行森主持火化工作。在寿皇殿前,行森手持火炬,这位一心向佛的清朝皇帝的遗体,在行森主持下,随着烟雾升入天国。行森主持顺治皇帝遗体火化后,离京南归,继续弘法,隐于浙江杭州龙溪庵,开法弘化,帝下绍改龙溪为圆照寺,恩宠殊隆。
康熙六年(1677),行森在吴山华严寺圆寂,享年六十四岁。雍正十一年,他被追封为“明道正觉禅师”。
相关作品
在2001年12月首播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李小雷饰演行森。
附件
《语录与顺治宫廷》(摘录)
溪名行森,字慈翁,粤博罗县黎氏,溪其号也,《广东通志》误作茆溪。年二十七出家,参雪峤信,信许入室,呼为岭南长子。信寂,参玉林琇,即日命居首座。顺治十六年,玉林被召南还,上曰:和尚录中付门人,溪之偈最好,送和尚还山之舟,可载入京一面。六月十五,玉林回至湖州市,溪即随舟入京,召对甚契。十七年七月,世祖马上有省,再请玉林证道。十月十五,玉林至京,闻溪为上净发,即命众集薪烧之。上闻,许蓄发乃止。是月二十八,溪辞归。十八年正月初二,复差官迎溪为新逝保母秉炬。初七帝崩,亦遗诏请溪秉炬。康熙十六年寂,年六十四。始吾未见原本《溪语录》之先,据《玉林年谱》、《续指月录》〈玉林传〉,及《五灯全书》溪传,所知溪事迹与顺治宫廷有关者只此。
《五灯全书》记述
据《五灯全书》记述:行森“到吴山华严,憩于灵山院。至六月二十四日,题佛湟樂图毕,为侍者日:“明日吾行矣。众泣留。师日:“三日可。’至期沐浴更衣,复为弟子剃度传衣,受再后供毕,索笔书偶,吻跌而逝。塔于圆照寺右。”其偶日:“慈翁老,六十四年,偏强遭癌,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蜜殿上说禅道;呀呀!总是一场好笑。”对于十七年前那场既当真、又开玩笑的剃度风波,行森临终还耿耿于怀。顺治帝逝世后,由其年仅八岁的皇三子康熙帝继位,遂为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不信佛,他一生精研儒学,提倡程朱理学,而他的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帝,却有乃祖遗风。但雍正皇帝不像顺治皇帝那样,迷恋佛教走火入魔,而是儒佛兼修,即“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参禅不荒废国事。雍正十一年(1733),他亲自撰编《雍正御选语录》来弘扬禅宗思想宗旨,行森生前弘法的部分语录作品被编入《雍正御选语录》卷十一行世。行森御选语录分《小参》、《机缘》、《喝颂》、《自篇》四部分约一万字。雍正皇帝在《御选序》中日:“我皇祖世祖章皇帝抚有方夏,万几余暇,与玉琳通绣父子(师承父子,下同)究竟心性之学。……联览玉琳通琦父子书,阐扬宗乘之妙旨,实能利人济世;如某日在空,迷云顿净;如清钟夜响,幻梦全消。”
参考资料
康熙王朝 .dianshiju.cctv.2024-01-31
康熙王朝(电视剧).央视网.2024-01-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修行经历
相关作品
附件
《语录与顺治宫廷》(摘录)
《五灯全书》记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