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秋收起义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了主旋律的电影力作《红旗飘飘》。这部令人心灵震撼的电影,是由
江西省作协会员
郜海镭和刘敏主创编剧的。9月4日,记者采访了主创编剧海镭,他向记者介绍了创作该片的由来和拍摄情况。
《红旗飘飘》以秋收起义为题材,描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铜鼓举行暴动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故事并不复杂,在秋收起义的前夜,
铜鼓人民和起义部队,为了响应毛泽东提出的秋收起义要打出共产党旗帜的号召,与当地反动势力,开展了一场“护红”和“禁红”的斗争。然而,并不复杂的故事,却通过有血有肉的演绎,让红旗飘出了壮丽的色彩。
曾在
宜春市工作过的
郜海镭,对铜鼓的这段红色历史熟悉,他一直构思着要将这段历史搬上屏幕。2004年4月,郜海镭和刘敏等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创作。为此,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到铜鼓作了调查研究,2004年底剧本终于完成了。一部好的电影,一定需要有一首好的歌曲,郜海镭开始为主题歌《红旗飘啊飘》作词,几经修改,终于完成。剧本经过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
江西省广电局审查批准后,开始找电影制片厂拍摄。考虑到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军事题材的电影有经验,他们找到该厂著名导演
龚艺群,龚艺群看过剧本后认为是个好题材,符合
秋收起义主题,同意拍摄此片。2006年5月20日上午,该片在
铜鼓开拍。
拍摄过程中,
铜鼓县第一次推出了自己的演员,县文化局局长
胡高峰出演《红旗飘飘》的反派男主角。胡高峰虽然有过多年舞台表演的经验,但走上银幕还是第一次。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胡高峰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导演的指导下,每天从傍晚忙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强化表演技巧和汉语训练。在拍完20场戏后,导演
龚艺群、制片人
刘建华以及剧组同行认为,胡高峰悟性很强,演得很棒,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舞台表演的演员能达到这个程度很不错。虽然他有时还会流露戏剧表演的痕迹,但在导演的指导下总能很快纠正过来,把桂花坪团防局总指挥帅仁奎假仁假义、心狠手辣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胡高峰因此在电影圈小有名气。此后,他还在电视剧《
闪闪的红星》、《
盼归来》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看到剧组来到县里拍电影,
铜鼓县十里八乡都欢腾起来,剧组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老百姓像欢迎当年秋收起义部队那样欢迎剧组。剧组有些资料拿到街上的文印室打印,店主一听是剧组的,马上表示不收钱;剧组的汽车到加油站加油,油站马上优先加油;剧情需要草鞋,当地老百姓听到消息一下子就打出了500双;听说剧组需要群众演员,县、乡武装部连夜挑选。“石亮和桂枝回铜鼓”这段戏,拍摄地点在离县城有1个半小时车程的金鸡桥水电站,当时路面泥泞、满路坑洼,汽车很难走,当地政府组织劳动力修路,保证了摄制组车辆顺利通过。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郜海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主旋律的电影是很难拍的,弄不好就会落入俗套。《红旗飘飘》这部电影,无论是台词,还是角色的塑造上,尽量接近真实,表现真实。敌人为了“禁红”,连发喜帖都是用白纸。桂大妈对此讽刺的台词是:火是红的,难道你们就不食人间烟火了?血是红的,难道你们血管流的血是黑的?幽默机智中,不乏鞭笞。敌人虽然狡猾,但面对人民群众的智慧,却显得那么的愚蠢。同时,斗争是残酷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桂花和桂大妈,这两个朴实的农家女儿,正是在与敌人的斗智中,用生命为胜利旗帜增添了色彩。另外,《红旗飘飘》全景式地展现了
铜鼓美丽的风光,把革命斗争的严肃主题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青山,碧水,林涛,竹海。革命的种子,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