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又称《快乐颂》(
德语为Ode an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
德国诗人
席勒所写的诗歌。
路德维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份,包含四独立
声部、合唱、乐团。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
欧盟的盟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作品原文
Ode An Die Freude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hum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was der
调式 Schwerd getheilt
Bettler werden Fürstenbrüder
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Cho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 überm Sternenzelt
muß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Wem der große Wurf gelungen
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yn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mische seinen Jubel ein
Ja – wer auch nur eine Seele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weinend sich
澳大利亚 diesem Bund
Chor
Was den großen
圆环 bewohnet
huldige der Simpathie
Zu den Sternen leitet sie
Wo der Unbekannte tronet
Freude trinken alle Wesen
an den Brüsten der Natur
Alle Guten alle Bösen
folgen ihrer Rosenspur
Küße gab sie uns und Reben
einen Freund geprüft im Tod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Chor
Ihr stürzt nieder Millionen
Ahndest du den Schöpfer Welt
Such’ ihn überm Sternenzelt
über Sternen muß er wohnen
Freude heißt die
STARKE Feder
in der ewigen Natur
Freude Freude treibt die Räder
in der großen Weltenuhr
Blumen lockt sie
澳大利亚 den Keimen
Sonnen aus dem Firmament
Sphären rollt sie in den Räumen
die des Sehers Rohr nicht kennt
Chor
Froh, wie seine Sonnen fliegen
durch des Himmels prächtgen Plan
Laufet Brüder eure Bahn
freudig wie ein Held
Zum siegen
澳大利亚 der Wahrheit Feuerspiegel
lächelt sie den Forscher an
Zu der Tugend steilem Hü
凝胶leitet sie des Dulders Bahn
Auf des Glaubens Sonnenberge
sieht man ihre Fahnen wehn
Durch den Riß gesprengter Särge
sie im Chor der Engel stehn
Chor
Duldet mutig Millionen
Duldet für die beßre Welt
Droben überm Sternenzelt
wird ein großer Gott belohnen
Göttern kann man nicht vergelten
schön ists ihnen gleich zu seyn
Gram und Armut soll sich melden
麻省理工学院 den Frohen sich erfreun
Groll und Rache sei vergessen
unserm Todfeind sei verziehn
Keine Thräne soll ihn pressen
keine Reue nage ihn
Chor
Unser Schuldbuch sei vernichtet
ausgesöhnt die ganze Welt
Brüder – überm Sternenzelt
richtet Gott wie wir gerichtet
Freude sprudelt in Pokalen
in der Traube goldnem Blut
trinken Sanftmut Kannibalen
Die Verzweiflung Heldenmut – –
Brüder fliegt von euren Sitzen
wenn der volle Römer kraißt
Laßt den Schaum
Zum Himmel sprützen
Dieses Glas dem guten Geist
Chor
Den der Sterne Wirbel loben
den des Seraphs Hymne preist
Dieses Glas dem guten Geist
überm Sternenzelt dort oben
Festen Mut in schwerem Leiden
Hülfe, wo die Unschuld weint
Ewigkeit geschwornen Eiden
Wahrheit gegen Freund und Feind
Männerstolz vor Königstronen
Brüder, gält’ es Gut und Blut
Dem Verdienste seine Kronen
Untergang der Lügenbrut
Chor
Schließt den heilgen Zirkel dichter
schwört bei diesem goldnen Wein
Dem Gelübde treu zu sein
schwört es bei dem Sternenrichter
Rettung von Tirannenketten
Großmut auch dem Bösewicht
Hoffnung auf den Sterbebetten
Gnade auf dem Hochgericht
Auch die Toden sollen leben
Brüder trinkt und stimmet ein
Allen Sündern soll vergeben
und die Hölle nicht mehr seyn
Chor
Eine heitre Abschiedsstunde
süßen Schlaf im Leichentuch
Brüder – einen sanften Spruch
澳大利亚 des Todtenrichters Munde
注释译文
欢乐颂
欢乐啊美丽的神奇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姑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地分割的一切
你的魔力会把它们重新连接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一切的人们都成为兄弟
合唱
万民啊拥抱在一处
和全世界的人接吻
弟兄们在上界的天庭
一定有天父住在那里
谁有那种极大的造化
能和一位朋友友好相处
谁能获得一位温柔的女性
让他来一同欢呼
真的--在这世界之上
只要有一位能称为知心
否则让他去向隅暗泣
离开我们这个同盟
合唱
居住在大集体中的众生
请尊重这共同的感情
她会把你们向星空率领
领你们去到冥冥的天庭
一切众生都从自然的
大家都尾随着她的芳踪
不论何人不分善恶
以及刎颈之交的知己
连蛆虫也获得肉体的快感
合唱
万民啊你们跪倒在地
世人啊你们预告到造物主
请向星空上界找寻天父
他一定住在星空的天庭那里
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
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
她使太阳照耀天空
她使它们在空间转动
合唱
弟兄们!请你们欢欢喜喜
在人生的旅程上前进
像英雄一样快乐地走向胜利
从真理的光芒四射的镜面上
欢乐对着探求者含笑相迎
她给他指点殉教者的道路
领他到美德的险峻的山顶
在阳光闪烁的信仰的山头
可以看到欢乐的大旗飘动
就是从裂开的棺材缝里
也见到她站在天使的合唱队中
合唱
万民啊请勇敢地容忍
为了更好的世界容忍
在那边上界的天庭
伟大的神将酬报我们
我们无法报答神灵
能和神一样快乐就行
不要计较贫穷和愁闷
要和快乐的人一同欢欣
应该忘记怨恨和复仇
对于死敌要加以宽恕
不要让他哭出了泪珠
不要让他因后悔而受苦
合唱
把我们的帐簿全部烧光
和全世界的人进行和解
弟兄们--在星空的上界
神担任审判,也像我们这样
欢乐从酒杯中涌了出来
吃人的人也变得温柔
失望的人也添了勇气
弟兄们,在巡酒的时光
请你们离开座位
让酒泡向着天空飞溅
对善良的神灵②举起酒杯
合唱
把这杯酒奉献给善良的神灵
在星空上界的神灵
星辰的合唱歌颂的神灵
天使的颂诗赞美的神灵
在沉重的痛苦中要拿出勇气
对于流泪的无辜者要加以援手
已经发出的誓言要永远坚守
要实事求是对待敌人和朋友
在国王的驾前要保持男子的尊严
弟兄们,生命财产不足惜
让欺瞒之徒趋于毁灭
合唱
我们要巩固这神圣的团体
凭着这金色的美酒起誓
对这盟约要永守忠实
请对星空的审判者起誓
诗歌注释
本文选自《
世界名诗鉴赏金库》(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钱春绮译。
席勒(1759—1805),
德国诗人、剧作家。
①诗人认为,世上欢乐的源泉是大自然(天父、造物主)所赐,任何人(不论善恶)、物(即使蛆虫)以及天使都可以领受。 ②这里指欢乐女神。
诗歌来源
1785年10月的一天,在
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
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其实,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种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深入人心。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
诗歌鉴赏
《欢乐颂》(AndieFreude)是
席勒1785年夏天在
莱比锡市写的,那时他创作的戏剧《强盗》和《
阴谋与爱情》获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称《强盗》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阴谋与爱情》则是“
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然而,当时的席勒受到欧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席勒走投无路的时候,莱比锡4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
爱慕席勒的才华,写信邀请他到莱比锡去,路费由他们承担。席勒接到信后立即从
曼海姆出发,不顾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走了8天来到
莱比锡市,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欢乐颂》就是在
席勒感受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以此来歌颂人间欢乐 宣扬博爱理想。
早期创作
这首诗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这种题材源自
古希腊诗人
品达,很早就被运用于
德国诗人的创作中,一直到19世纪著名的颂歌诗人贺德林。德国
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颂歌体诗人是克洛普施笃克。此人一改启蒙运动诗歌干瘪说教的风格,写的颂歌热情洋溢,神圣崇高,深受当时青年人的喜爱。歌颂欢乐这个题材的诗,在席勒以前也有人写过。德国的
阿那克里翁诗派(也称作洛克克)的哈格唐就写过同名诗《欢乐颂》。但这两首《欢乐颂》不一样:哈格唐歌颂的是现世的快乐,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
席勒《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而哈格唐的《欢乐颂》虽也带着严肃的调子歌唱欢乐,但是诗中带有讽刺和针砭。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中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
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你温柔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宗教观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里还反映了
伊曼努尔·康德“
星云说”的自然观和当时盛行的“
泛神论”宗教观。这些当时堪称先进的思想在这首长诗中可以读到。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乐章中,
男高音领唱的原文歌词中是:“像那
恒星飞奔在那瑰丽的太空”,这透露出康德“星云说”的宇宙观,遗憾的是我国演唱的歌词是“……好像那
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上”。译者疏忽了原文的dieSonnen是
复数,一个太阳是
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多个太阳就是指扩大到银河系的
宇宙概念。
仅从第九交响曲的译文 理解整个《欢乐颂》远远不够。
1959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中国首演,《欢乐颂》由此广为人知。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冲破过去的传统,在第四乐章引进了人声。他在这个作为终曲的乐章中采用席勒《欢乐颂》里的部分
诗节作歌词,谱写了齐唱、合唱、四重唱和
男高音独唱(领唱)。这些
声乐曲和管弦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庄严崇高、雄伟瑰丽的
交响乐章。1786年,《欢乐颂》在
席勒自编的杂志《塔莉亚》上首次发表,感动了许多德国人。贝多芬当时l6岁,是否读过此诗,尚不得而知。但有文献表明,青年贝多芬在
波恩时代曾声称要把《欢乐颂》全部诗节配上乐曲。但是,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合唱乐章中仅仅采用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节。从诗的总体看,贝多芬挑选得十分精当。
段落
虽然只有6段,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括全诗内涵的作用。但从乐章使用
诗节的数量看,不到《欢乐颂》全诗的1/3。所以要通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来了解诗人
席勒和他的《欢乐颂》远远不够。
再有,对我国读者来说,对《欢乐颂》的了解是通过中文翻译得到的。但译文与原文存在着差距,通过中文译文来理解《欢乐颂》会大打折扣。我国演出第九交响曲终曲的合唱部分通常用的是歌曲翻译家邓易映的中文译文。应该说,与原诗相比,这位翻译家的译文做到了精神上相符。译文基本表达了原诗歌颂欢乐的本意和宣扬人类博爱理想的用意。中文译文流畅自然,这是因为译者将
德语翻译成中文时,尽量照顾到译文符合中文韵律所系的四声,努力做到使译文的抑扬顿挫与所配旋律的起伏相一致。问题是,译者着力照顾到译文的可唱性,牺牲了原诗生动具体的形象性、含义深刻的哲理和
安东·比兴。特别是
席勒写此诗时那股奔放不羁的劲头,在译文已经难觅踪迹。比如,原文是:“亿万生民,互相拥抱吧!/把这一吻送给全世界!”邓译成:“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
结局
本文无意挑剔邓易映同志译文的瑕,她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歌曲翻译家,她译过许多
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艺术歌曲,对介绍外国艺术歌曲作出了卓越贡献。根据我自己的感受,演出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重要的是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的音乐固然受了席勒的激发,但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总体来看,席勒的诗句不过是贝多芬音乐的载体,邓的译文宜于演唱,译文缺点也就无伤大雅。我之所以指出译文上的问题,是想说明:只通过第九交响曲终曲的歌词译文来了解
席勒《欢乐颂》是不够的;要全面了解,必须把全文译出来;说得理想一点,最好通过原文。
内容简介
《欢乐颂》(Andie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
莱比锡市写的,那时他创作的戏剧《强盗》和《
阴谋与爱情》获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称《强盗》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阴谋与爱情》则是"
德国第一个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然而,当时的席勒受到欧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无分文,负债累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
席勒走投无路的时候,莱比锡4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
爱慕席勒的才华,写信邀请他到莱比锡去,路费由他们承担。席勒接到信后立即从
曼海姆出发,不顾旅途困顿和身体虚弱,走了8天来到
莱比锡市,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热情欢迎和无微不至的招待。《欢乐颂》就是在席勒感受了这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后,以万分感激的心情写出来的。以此来歌颂人间欢乐宣扬博爱理想。
创作背景
1785年10月的一天,在
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
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其实,与其说是诗人在写欢乐,不如说是在写爱,这种爱超越时代,超越种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深入人心。这首诗后经伟大音乐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谱曲,与优美的旋律一起传遍了世界,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人们说这是一首“思想
抒情诗”。
作品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这种题材源自
古希腊诗人
品达,很早就被运用于
德国诗人的创作中,一直到19世纪著名的颂歌诗人贺德林。德国
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名的颂歌体诗人是克洛普施笃克。此人一改启蒙运动诗歌干瘪说教的风格,写的颂歌热情洋溢,神圣崇高,深受当时青年人的喜爱。歌颂欢乐这个题材的诗,在
席勒以前也有人写过。德国的
阿那克里翁诗派(也称作洛克克)的哈格唐就写过同名诗《欢乐颂》。但这两首《欢乐颂》不一样:哈格唐歌颂的是现世的快乐,席勒歌颂的则是从人间高尚的感情升华成一种与神为伍的欢乐。席勒《欢乐颂》的诗风受克洛普施笃克的影响,具有庄严崇高的韵律,而哈格唐的《欢乐颂》虽也带着严肃的调子歌唱欢乐,但是诗中带有讽刺和针砭。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中歌颂的欢乐,先是歌颂他受友谊感动后产生的具体欢乐,后来他把这种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他对
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你温柔的翅膀飞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
席勒在他的《欢乐颂》里还反映了康德“星云说”的自然观和当时盛行的“
泛神论”宗教观。这些当时堪称先进的思想在这首长诗中可以读到。在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乐章中,
男高音领唱的原文歌词中是:“像那
恒星飞奔在那瑰丽的太空”,这透露出康德“星云说”的宇宙观,遗憾的是我国演唱的歌词是“……好像那太阳/运行在那壮丽的天空上”。译者疏忽了原文的dieSonnen是
复数,一个太阳是
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多个太阳就是指扩大到银河系的
宇宙概念。
作品影响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而为人所知。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S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意境深、气势磅礴,其终曲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超过了原诗。但应该指出,席勒的"欢乐颂"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有着严整的形式。每行都用四步
扬抑格(一重一轻)诗律写出,非常有规则的。这样的节奏给人以庄严和生气勃勃的感觉。每节前八行用 a b a b c d c d的交叉韵,后四行合唱部分用 a b b a的套韵。全诗共分八节,各十二行;每一节又分成两部分,前半八行,后半是合唱——四行。最后一节席勒在往后的集子中删去不收,原因是诗人自己也看出了它艺术上的缺点。全诗到第七节实际上已达高潮,但热情奔放的青年诗人,感情象脱田野马,收勒不住.还要向前奔跑,故写出了一些过头的败足的比喻。这样收尾反而减弱了全诗的效果。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
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伟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