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艺术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审美对象化的创造这个中心,具体分析了审美创造所凭借的基础条件,有层次地揭示了艺术审美主体的自身条件与对象化的特征,并对艺术审美创作的思维方式与形式美的追求,以及如何遵循美的规律,掌握审美创作方法,创造艺术的真善美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全书共分为五编。第一编“审美创造的基础条件”,论述了艺术生产的物质条件,艺术创作的生活基础?以及艺术产品与劳动生产的关系。第二编。审美主体与对象化”,涉及到艺术创作主体的地位,艺术创作的审美对象化,艺术欣赏的审美特征等问题。其中,作者认为,审美对象化与劳动对象化之间具有历史一致性,而且在历史的客观发展过程中,审美对象化是以劳动对象化为主要实践基础的。第三编“审美创造的方式”论述了艺术的形象思维方式,形式美与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再现的真实性问题。第四编。美的本质与艺术特性”分为三章。第一章“美的本质与艺术特征”着重探讨了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以及美的特征表现。它指出,美作为与人直接相关的一种特殊实践现象,是人的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必须具有形象上的具体可感性,观赏上的愉悦感染性,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二章“艺术的真善美”论述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美与丑的关系、生活丑与艺术美等问题。第三章“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探讨了艺术的特性与形象的特性,形象与思想的关系以及艺术的永久魅力及其美育作用。第五编“审美创造的方法。论述了创作方法的审美功能,“
莎士比亚化”与“
席勒式”,戏剧的二度审美创造等文艺创作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本书在论述中紧密结合了许多艺术门类的中外著名作品,把理论思辨精神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既能给读者以美学思想的启迪,又能令其得到艺术审美上的享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26万字,责任编辑:蒋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