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林蛙
分布于安徽等地的两栖动物
镇海林蛙(学名:Rana zhenhaiensis)是蛙科林蛙属两栖动物,中国特有种。
动物学史
Gunther于1858年根据中国浙江宁波的1只次成体、舟山市的2只次成体和日本的2只雌蛙标本,定名为欧洲林蛙的一个变种Rana temporaria var. japonica。Boulenger(1879)将它提升为种级,即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他于1920年在其蛙属专著中又指定产于日本的2只雌蛙为模式标本,将宁波市标本核查为雌蛙且仅用作量度标本,而未提及舟山的标本。此后,中国国内外学者记载日本林蛙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至南岭之间的各省。Pope(1931)曾指出长江流域(远至湖南省和湖北)的日本林蛙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弯曲,不同于四川省东部、西南部至云南省的日本林蛙,认为是两个亚种,但未确定种名。Liu(1950:286),Maeda和Matsui(1990:47)先后提出日本林蛙的模式标本产地仅限于日本,中国的“日本林蛙”不同于日本的日本林蛙。刘承钊胡淑琴(1961a)在无法核查模式或地模标本的情况下,仍将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地区的居群归为日本林蛙。叶昌媛等(1995)经进一步研究,证实浙江宁波、杭州市等地区原定名为日本林蛙的标本在形态特征和其染色体组型上,均不同于日本的日本林蛙,故依据浙江镇海(原定名为日本林蛙)的标本,另立新种为镇海林蛙和峨眉林蛙,并且现在已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峨眉林蛙分布于我国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湖北,以及贵州省印江、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德江县、金沙、雷山县贵定县绥阳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贵阳市毕节市,而镇海林蛙主要分布于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笔者标本采集于贵州省梵净山黑湾河一带的农田地边,海拔约700 m。梵净山武陵山主峰,山体庞大,地势隆起显著,海拔500~2570 m,总面积567 km²,位于贵州东北部的江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松桃3县交界处(27°49′50″~28°1′30″N,108°45′55″~108°48′30″E),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该新分布点的发现表明镇海林蛙在国内的已知分布区已经向西延伸,对该物种的动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形态特征
头长大于头宽,吻棱较钝,颊部略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鼓膜圆形,犁骨齿两短斜行,舌后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较细长,指端钝圆;掌突3个,内掌突较大,外侧2掌突基部融合。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关节达鼻孔前后;左、右跟部明显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与胫几乎等长。雄蛙趾蹼较雌蛙的发达,雌蛙的蹼略逊。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少数小圆疣;口角后方的颌腺细窄。腹面光滑,仅股基部有扁平疣;外时褶细窄或不明显。雄蛙前肢较粗壮,第一指上有达指端的灰色或灰褐色婚垫,上面有细密白刺粒;婚垫可分为3团,基部的2团大,腹面的界限略显或不显;无声囊,背、腹部均有雄性线,而背面一般为橄榄棕色、棕灰色或棕褐色,有的呈绿灰色或灰黄色,在产卵季节雌蛙体背一般为红棕色或棕黄色,以后逐渐接近于雄蛙的颜色。
分布范围
镇海林蛙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天津、山东省泰安市、祖徕山)、河南省信阳市西峡县桐柏县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安徽省宁国市宣州区岳西县滁州市绩溪县歙县黄山市休宁县祁门县石台县九华山)、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宜兴、太湖沿岸)、上海、浙江(杭州、宁波、临海、镇海、北仑、温岭、温州、舟山、普陀、婚云、龙泉市、江山、衢县、大门岛、洞头岛浙江天目山)、江西省(九江、庐山萍乡市玉山县铅山县)、湖南省桑植县长沙市衡山县平江县、炎陵县、安乡县宜章县)、福建省永泰县武夷山市南平市福州市建瓯市顺昌县、邵武、长汀、诏安)、广东(从化、紫金、连南、广州、电白、吴川)、广西。
栖息环境
生活在近海滨的丘陵至海拔1800米的山区。
生活习性
镇海林蛙非繁殖期多栖息于林木、灌丛和杂草等植被繁茂的潮湿环境中;繁殖期间常群集在丘陵、山边的水坑、水沟和农田或雨后的临时积水坑等静水域及其附近。捕食多种农、林害虫,如蝗虫、蜡象、鳞翅目幼虫、蝇、蚊、瓢虫、叶、蚁类和蜗牛等,亦食蚯蚓、虾等少数有益动物。
繁殖
繁殖期因地而异:福建省为11月至翌年3月;浙江杭州、宁波市等地在1月下旬至4月,以2-3月产卵的较多。繁殖期间,成蛙在夜晚,尤其是阴雨之夜,群集于较为清澈、腐殖质少的静水域内抱对。在寻偶配对时,雄蛙有争雌现象,如1978年3月30日夜间,在浙江镇海的一农田水沟内,见到一雌蛙被6只雄蛙分别抱其头、胸、腹和胯等部位,同时雄蛙发出“叽嘎(jī gā)、叽嘎……"的低沉叫声。产卵场的水深3-30厘米,以15厘米左右为多,水温一般为5-9℃,pH为7左右。刚产出的卵群沉溺于水底,数小时后卵胶膜吸水膨胀而逐渐浮于水面。产卵数量随雌蛙个体大小而异,卵群含卵少者为402粒,多者达1364粒。卵群粘连成团状。卵径1.8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棕色或灰白色。第38-40期的蝌蚪全长平均29.2毫米,头体长约11.6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1.7%。生活时体背面多为橄榄棕色,尾部色略浅,其上散有灰棕色或灰褐色小点。第25-27期蝌蚪,头体长12毫米,尾长18毫米左右;尾肌不发达,尾鳍较低平,末端尖;吻圆,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在体左侧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肛孔斜开于尾基部腹面右侧;口较小,上唇缘无乳突,两口角及下唇缘一排乳突齐整而无缺刻,口角及下唇两侧有副突;角质颌较弱。在水温9℃时,受精卵6-7天孵化出小蝌蚪。蝌蚪生活在静水域内,多为底栖。在杭州市,4月下旬可见到首批变态的幼蛙。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6-18毫米,形态和色斑与成蛙相似。
物种保护
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0只蛙类,经鉴定为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为贵州省新纪录的两栖动物。目前,标本保存在铜仁学院生化系动物标本室。镇海林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版本3.1——无危(LC)。
近种区别
镇海林蛙与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外形相近。但峨眉林蛙体较大,雄蛙体长56.7-63.7毫米,雌蛙体长61.7-70.3毫米;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平直;雄蛙婚垫白色,基部者明显分为两团;繁殖期在8-9月。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
物种保护
近种区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