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税是
中原地区唐朝中叶时期的一种田赋附加税,因其在农作物尚未成熟时征收而得名。
唐代后期,由于战争频繁,国家财政紧张,难以支付官员薪资。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唐朝政府开始征收青苗税。最初,青苗税被称为青苗钱,每亩土地的税率定为15文。此外,还有一种名为地头钱的地税,每亩税率为25文。到了
大历五年(770年),这两种税收被合并,统称为青苗钱,税率提高到每亩35文。然而,在大历八年(773年),税率再次调整,规定全国范围内每亩青苗地头钱为15文。尽管青苗钱原本只针对有青苗的土地征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使没有青苗的土地也会被征税。随着两税法的实施,青苗钱并未纳入租庸
杂徭的范畴,而是作为田亩税的一部分继续征收。在
贞元八年(792年),京兆府地区的青苗钱税率有所增加,达到每亩18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