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身官绅人家,博览群书,虽未能以科名显,但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
武禹襄的长兄为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禹襄曾是杨露禅的高级学生,杨露禅是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还曾短暂地向陈清平学习太极拳,陈清平是陈式和赵堡式太极拳的高手。
事件
武禹襄,一位出身于望族的学者,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才著称。尽管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显赫的名声,但他的才华和志向得到了当时权贵的赏识和重用。尽管多次受到邀请,武禹襄总是以照顾年迈的母亲为由婉拒了这些邀请。
在武禹襄的家乡,有一位名叫杨露禅的太极拳爱好者,他曾远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武禹襄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与杨露禅交流切磋,但由于杨露禅不愿轻易传授技艺,武禹襄只能了解到一些基础。后来,武禹襄又前往温县赵堡镇,拜陈清平为师,进一步深入学习太极拳,终于领悟到了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此后,他更是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武禹襄的长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县的一家盐店中偶然得到了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将这篇珍贵的文献转交给了武禹襄。在当时,太极拳的传承多为民间秘传,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文字记载。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是当时唯一公开的太极拳理论文章。武禹襄通过对比研究和实践,不断领悟太极拳的深层含义,并经常邀请力大之人进行切磋,以此来检验太极拳的实际效果。
杨露禅曾将自己的儿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学习。武禹襄对杨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杨班侯后来在北京以太极拳技艺闻名,除了继承了父亲的技艺外,也曾受到武禹襄的指导。
武禹襄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即使在晚年病榻之上,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向照顾他的人们讲解拳术,传授技艺。他的外甥李亦畲和李承纶都曾跟随他学习太极拳,尤其是李亦畲,他的拳艺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武禹襄对太极拳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技艺,更在于他对太极拳理论的整理和传播。他的努力使得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得以系统化,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一生,是对太极拳艺术无尽追求和探索的一生,他的名字和太极拳的历史紧密相连,被后人永远铭记。
作品一览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简单精要,无一虚浮,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是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串。武禹襄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瞻仰。武禹襄的武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的历史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理论和实践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