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群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候群症,也称为综合症,在港台地区被译作症候群,这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术语。当某些可能的疾病出现时,往往会有一系列临床特征、症状和现象同时呈现。在这种情况下,医师可以依据其中一种表现出来的表征,警惕可能随之出现的相关变化。然而,实际的病原、能够确定诊断的疾病名称或者相关生理变化有时难以确切知晓。有些过去未知的疾病表现,即便经过深入研究,依旧保留综合征的称呼。
综合征” 这个英文单词,本意是由于某些患病器官相互关联发生变化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后来,其含义有所扩展,指某些人因相互影响而达成一致的意向。比如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它是指在劫持事件中,人质出于对劫匪的同情而与其达成一致,不配合警方,甚至帮助劫匪对付警察。因为该现象最早在斯德哥尔摩出现,所以被命名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常见类型
手机症候群、短信症候群、电脑症候群,以及更为专业领域所熟知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典例
1973 年 8 月 23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突然闯入两个全副武装的绑匪,对着一家银行疯狂扫射,一边射击一边高喊 “Party(晚会)开始了”。随后,三名男性和一名女性店员被劫持,并被扔到地下室的黑屋子里。六天之后,这几个人不但拒绝外面的营救,甚至认为营救他们的警察要害他们,反而觉得绑架他们的人是在保护他们。为何会如此呢?在这几天当中,绑匪虽然对他们的生命进行威胁,声称随时可以开枪打死他们,但却一直没有开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绑匪的不杀之恩感激不尽。不仅如此,绑匪还给他们提供食物。在这样的处境下,这几个绑匪在他们眼中一下子变得如同神一般。
研究者发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可见于各种不同的经历中,范围涵盖集中营的囚犯、战争囚犯,乃至娼妓、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这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符合某些特定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是一种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得他们认同了绑架他们的人。绑匪喜欢的,他们就喜欢;绑匪讨厌的,他们就讨厌。结果当他们被营救出来时,听不到他们对绑架者的控诉。相反,一位女士声称:“他们两个根本就不是坏人。” 她甚至还和其中一个绑匪订了婚。还有一个人干脆在全世界为其中一个绑架者筹款,并且建立了一个为绑架他的人辩护的基金会。这时候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个病名也就由此产生,叫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必要条件
第一,要让你切实地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胁,使你认为这种威胁随时可能发生,即便实际上不一定会发生,但这种危机感必须强烈且真实,让你坚信施暴者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第二,施暴者一定会给予你小恩小惠,这是最为关键的条件之一。例如,在你处于各种绝望的情形下给你水喝,这种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在特定环境下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
第三,除了施暴者所控制和提供的信息与思想之外,完全隔绝你获取任何其他信息的渠道,使你处于信息的绝对封闭状态。
第四,让你深感无路可逃,完全陷入一种绝望的困境。
在具备这四个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就极有可能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对症治疗、调节神经递质)
综合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康复训练、社会支持)
参考资料
什么是症候群.健康网.2024-09-06
目录
概述
常见类型
典例
必要条件
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