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舒马赫先后在英国
牛津大学和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经济学,并且22岁就留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经济学,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学者之一。
二战前,舒马赫移民到
英格兰共和国。其间,他的一篇名为《多边清算》的论文于1943年在
约翰·凯恩斯主编的《经济学家》杂志上发表。后来在
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凯恩斯起草的多边清算方案“凯恩斯计划”中,全面采用了
迈克尔·舒马赫的观点。
1943年,舒马赫还同著名经济学家米切尔·卡列茨基合作撰写了《国际清算和长期贷款》的论文,提议成立国际投资局作为向国际经济注入清偿手段的工具,这一方案20年后得到了实施。自此,舒马赫成为一流经济学家,并参与
英国战时经济政策的咨询和制定工作。
1955年舒马赫访问缅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此后担任了缅甸政府经济顾问。在缅甸期间,
迈克尔·舒马赫由一个
约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转变为一个“佛教经济学家”。
在他看来,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和非人性的工作环境。他把对传统发展模式批判的眼光指向了现代技术和大型组织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积极倡导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即以人为主要资源,提高教育水平,珍重土地,更有效地运用工业资源,发展人性化的中间技术。
1973年,
迈克尔·舒马赫出版了《
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书中质疑西方经济目标是否值得向往,反对核能与
化学农药,他也批评以经济成长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标准。该书在一经推出便以其切中时弊和颇具争议的观点激起读者的热烈反响,1973年到1979年的6年间再版12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在舒马赫辞世后的30年,他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路径选择的“中间技术”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化时代仍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他被评为“世界十大环保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