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
中国古代唐朝的军队
唐军是中国古代唐朝的军队,在唐朝皇权统治及国家军事力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以营为基本单位。
唐军建制
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 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高祖武德 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骠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李世民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 是山西省河南省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居重驭轻的 局面。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谙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 800人。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 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每队分 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 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 战或戍守边防 府兵 上番,按距长 安远近确定番 期,如500里 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合 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 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李治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兵莫,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兵。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 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兵募的装备由当地政府供给,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由亲邻互相资助。由于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师 宿卫,从事征成的兵员有限,所以多次征战主要征发兵募进行,如高宗征伐辽东,一次出兵50余万人,大多是兵募。李隆基时沿边镇兵60余万人,其中兵募的比重很大。兵募戍边年限不固定,有时长达五六年。
禁军
除十二卫所领上番府兵(南衙禁军)保卫京城外,还有单独组建守卫宫禁的北军。北衙禁军原为元从禁军,后来改从卫士简补或召募。李世民太极宫玄武门遗址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挑选其中 骁健善射者百人r名为“百骑,武则天再扩大为“千骑”,李显又改名 为“万骑”。李治、玄宗又分别建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官员、名称与诸卫相同。此后,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史籍统称左右羽林军、龙武、神武为六军。
边防军
各边防军事机构分为军、守捉、镇、戍所辖的屯戍部队。其中镇、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 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每镇、戍分别置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军、守捉自高宗起逐渐增多。各置使和副使,所领兵数比镇、戍多。随着边防线的延长和战争的频繁,遂设节度使为边境区域性的最高长官。景云二年(711),首以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即军区的固定长官,至天宝九年,沿边地区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郡山西省涿州市、平卢、陇右、剑南道、岭南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节度使所辖军、守捉、镇、戊的边防体制更加完备。
世袭军户制
边军系统采取世袭军户制,类似羽林军中的父子兵,即由最初由朝廷招募的义勇为边军基础,就地安置,建立军户,军户可以免除相当的税赋徭役,作为条件,每户必须世代出丁进补上代边军的缺额。
团结兵
又称团练兵,土团,是由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为防御辽朝的需要,始 于山东省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圣历元年(698),河南省河北省置武骑团防备突厥:每150户征兵15人,马一匹。李豫大历十二年(777)规定,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各地征召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回乡耕种。
唐后期的军队
唐后期的军队主要由神策六军、藩镇兵组成。
神策军,原先是陇右洮州的一支边军。安史乱起,神策军千余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驻陕州区,后进入长安禁苑升为天子禁军。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军为左、右两军,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开创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固定制度。宦官还进一步控制了人数不多的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等六军。
藩镇军,即节度使统领的军队。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千,多至10万人。各藩锗兵,由 于屯驻地区与担负任务不同,分为牙兵(又称中军、牙中军、牙内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牙外军(又称外营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镇兵(屯驻藩镇属郡关津要地)等。牙兵系节度使的亲 兵,人数较多,战斗力强,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
常备军
卫军是朝廷从府兵中选拔善战者组成的野战部队边军则相当于现代的世袭边防军,府兵为各地守备部队和卫军的后备兵源,都属常备军。
此外,还有部分来自各镇节度使的地方部队等系统的兵源。以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出兵高句丽为例,出征的除了随驾禁军,五卫卫军,江、峡、淮、岭诸府府兵,营州,松漠都督的边军,平卢、卢龙镇的地方团练军,还有突厥、羌、鲜卑等族的蕃兵,附从的辽朝、奚等藩部的族兵,新罗、百济等属国的从军,以及临时招募佣军性质的“义从”,浩浩荡荡的几十万之众。
参考资料
唐朝军制介绍.历史网.2024-09-27
唐前期的兵制与边防.古代史研究网.2024-09-27
目录
概述
唐军建制
禁军
边防军
世袭军户制
团结兵
唐后期的军队
常备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