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与炉床
威廉·福克纳作品
《灶火与炉床》(The Fire and the Hearth)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1942年出版的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一篇。该书共七篇,著名的《熊》是第五篇,《灶火与炉床》则为第二篇,它在篇幅与重要性上仅次于《熊》。
内容梗概
《去吧,摩西》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创作高峰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它以麦卡斯林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南方两百年的发展、变迁中老卡洛瑟斯·麦卡斯林的白人后裔(包括女儿所生的“旁系”)以及黑白混血的后裔几代人的命运,其中《灶火与炉床》以老卡洛瑟斯·麦卡斯林黑白混血后裔路喀斯·布钱普为主人公,主要叙述了他寻找埋藏在地底下财宝的经历。
人物介绍
路喀斯·布钱普
路喀斯·布钱普的身世本身就是对南方奴隶制度的控诉,他是老卡洛瑟斯·麦卡斯林与黑女奴托梅(亦是他的女儿)所生的儿子的后裔。而老卡洛瑟斯·麦卡斯林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令人发指的兽行,且不受谴责、不担责任,是因为内战前美国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并且通过购买而占有黑奴,黑奴是种植园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身自由,主人对之可以任意买卖和虐待;黑奴的劳动成果也完全被种植园主所占有”。如果说黑奴处于美国社会的下层,那么女黑奴则处于下层的下层,因为“女奴在白人世界不仅是奴隶主的财产,而且经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路喀斯对自己白人的、甚至是麦卡斯林家的血统非常冷淡,他骄傲、自尊、勇猛、永不服输,煞费心机地避免用任何称呼叫白人,从精神上而言,他甚至是“产生了老卡洛瑟斯······的所有的地理、气候与生物因素的传人与原型”。当庄园主扎克·爱德蒙兹漠视路喀斯,把莫莉留在庄园照顾刚出生的小洛斯长达半年之久,这勇气与骄傲使他为了保护深爱的妻子、维护完整的家庭,冒着被吊索吊死、甚至被浇上煤油烧死等私刑的危险,敢于向庄园主扎克·爱德蒙兹发起决斗,并在决斗中战胜了他。
莫莉·沃瑟姆·布钱普
莫莉·沃瑟姆·布钱普是个娇小的女人,她像大海一般包容并承受生活、社会给予她的一切不公正与伤害,无论是对待白人主人,还是她自己的家人,她总是大方地付出、给予,从未考虑回报,她的存在即是家的地方,她是爱的化身,即便长年艰辛的生活使她的身体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她衰老得厉害,六十多岁已经老态龙钟。莫莉是爱德蒙兹记忆中唯一的母亲。在小洛斯的妈妈因为难产去世后,她接过这个白人小孩,独自一人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大,给予他“一种始终不渝的、永不衰竭的深情与热爱,这是他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再也没能找到的,但是她给予他时毫不吝啬,也从未考虑是否会得到回报”。莫莉对路喀斯而言意味着家庭生活的美好。她每天早上都会清扫院子,还在花坛里种花,她的衣服虽然很旧,但是永远是一尘不染。她还是家人的守卫者,当接近七十岁的路喀斯迷恋于寻宝时,是莫莉清醒地意识到不应将非劳动所得的不义之财据为己有,他的所作所为已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百般劝解无效后,无奈之下提出离婚,她是出于对丈夫、对子女的爱才这么做的,即使自己年老无人照顾,也在所不惜。莫莉代表了深深扎根在美国南方土地上的黑人女性。她们能够经受磨难,而且愿意吃苦耐劳。
作品赏析
《灶火与炉床》中的路喀斯·布钱普、莫莉·沃瑟姆·布钱普因为身上的黑人血统,在种族歧视十分严酷的社会环境中被迫成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低下的弱势群体。
小说的主人公黑人路喀斯·布钱普是威廉·福克纳笔底最生动、饱满的人物之一。通过对他的描绘,福克纳不仅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初南方农村生活的几个侧面,而且也回溯(主要是通过三个“闪回”)到19世纪,揭示了黑白人之间、东家与奴隶或佃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对黑人的描绘绝无公式化之处。这篇小说利用了通俗喜剧的外壳,触及的也是南方乡土文学惯用的一些题材——如挖宝、欺诈、嫉妒、复仇等等。故事写得生动热闹、笑料迭起,但却不缺乏深厚的历史内蕴与对人性的深刻解剖。路喀斯面临与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微琐,但他的机智顽强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却丝毫也不逊于能够调动千军万马、纵横捭阖的大将。有批评家说,路喀斯的形象使人联想起莎士比亚笔下的摩尔人大将奥赛罗,而两个人看不见自己脚下的阴影也是共同的。
早早体会到生存艰辛的路喀斯早就意识到金钱的重要性,他从十岁时开始积攒硬币,刚年满二十一周岁就从艾萨克·麦卡斯林那领走自己和哥哥吉姆名下的遗赠共计两千元,他还在爱德蒙兹的土地上私自酿酒售卖长达二十年,他甚至在六十七岁时迷上了寻宝,整夜使用金属探测仪在田间地头寻找银币。妻子莫莉百般劝解无效后,无奈提出离婚。在和老伴办理离婚的过程中,路喀斯再次被社会边缘化,首先因为他是黑人无权自己办理离婚,必须是白人庄园主爱德蒙兹带领他和莫莉办理,然后因为他不对白人使用敬语而受到法官秘书的呵斥,被斥之为“黑鬼”。路喀斯极重视家庭,家里的灶火是他与莫莉结婚那天他亲手点燃的,并且会一直燃烧到他和莫莉都去世为止,甚至在炎热的夏季都会有一星火燃烧着。贪婪的他及时悬崖勒马,放弃寻宝,他决定彻底处理掉那台金属探测器,以后再也不会寻找埋在地里的钱,并意识到自己命中注定不该得到地里的钱,这些都凸显了他对家庭的珍视、对妻子的深情。作为《灶火与炉床》的主人公,路喀斯·布钱普是威廉·福克纳的所有作品中塑造得最复杂、也最为立体的黑人形象,他骄傲、坚强、贪婪、固执、专制,又极珍惜家庭,他在没有希望的时候仍有耐心,在前途一片黑暗时仍有远大的目光,他是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的黑人代表。像莫莉的黑人则凭借她热爱家庭,爱孩子(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爱土地,并且有着一颗知足感恩的心,正是因为这些,黑人们才能在严酷的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
美国南方种族主义不仅压迫黑人,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创伤,也扭曲了高高在上的白人的灵魂,尤其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卡洛瑟斯·爱德蒙兹深受种族主义毒害,七岁时失去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儿时的好兄弟、好伙伴。莫莉给了从小失去母亲的他永恒不变的爱,黑人的茅舍给了他温暖的家,他和黑人干哥亨利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分享了太多孩时的秘密。直到有一天他遇到“我们文化所造成的一切障碍”,意识到再和亨利在同一个房间里睡觉,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很不像话,他的灵魂就如同《大黑傻子》里的白人警官一样“心灵受到种族主义的扭曲”。一个七岁的孩子,为了遵循当时的社会准则——种族主义,他强迫自己离开温暖的家,推开亲密的伙伴,但他却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悲哀,虽然再长大些卡洛瑟斯·爱德蒙兹已有独立的判断并意识到种族歧视是可耻的,但是他已无法弥补裂缝,已经永远失去了温暖的家,四十三岁的他仍是单身汉的事实也说明了他对家庭的恐惧,这或许是惧怕得到后再失去的心理体现。卡洛瑟斯的遭遇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白人庄园主后裔的普遍经历,他爸爸扎克和路喀斯也是一起玩耍、一起长大,而后因为种族不同被迫分开。纯真的白人孩子盲从种族主义的社会准则,他们的行为伤害了给予自己温情的黑人,背叛了自己的良知,他们要在以后的人生中独自面对犯错的后果,巨大的历史重负使他们无法正确的开始自己的人生,这体现了人类罪恶的传承。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激发人类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威廉·福克纳以卡洛瑟斯·爱德蒙兹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展示了南方种族主义对白人少年的毒害,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种族主义的罪恶。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出生于没落地主家 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生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小说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生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萨德本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加里·福克纳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梗概
人物介绍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