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突角蟾
尾突角蟾
尾突角蟾Ascaphidae(尾蟾属)由尾蟾属 montanus(尾蟾落基山脉亚种)、Ascaphus truei(尾蟾)两类组成。分布于北美西部的美国及邻近加拿大南部。
基本资料
中文名:尾突角蟾
拉丁语学名: Ascaphus truei Stejneger
地理分布:北美及邻近加拿大南部。
繁殖方式:卵生。
习 性
尾突角蟾生活于寒冷山区的激流中石头底部,是水栖性蛙类。夏天在水底交配,雄蛙不发出求偶叫声叫声。尾突角蟾采取体内受精的方式是为了避免精子被湍急的溪水冲走。尾蟾属的卵数少而大,粘在石头下面。蝌蚪有嘴上有吸盘,可紧紧吸附在溪流的岩石上而不被激流冲走。蝌蚪的生长期达两年。
体形特征
头长2.5~5公分,有软骨支撑的尾状构造,故名为尾突角蟾。但这尾状构造并非真正的尾巴,而是泄殖腔的延伸,而且仅出现于雄性。背部灰色、褐色或黑色,身体及四肢纤细,头平扁,吻尖,瞳孔垂直,没有鼓膜。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尾突角蟾的重要特征是雄性尾突角蟾身后有由软骨支撑、两片肌肉构成的尾状构造。它们是蛙类中唯一有尾的尾状构造的青蛙,但不是真正的尾巴,而是短尾状的交配器,是泄殖腔的延伸。交配时,雄蛙将“尾巴”插入雌蛙肛门口行体内受精。
人工养殖
1、建场:养殖场地四周建立1至1.5高的围墙,里面可设养殖池、产卵池和孵化池。饲养池周围要有草坪或菜地,供尾突角蟾捕食栖息;场地中要安装照明灯,夜晚诱引虫类供其捕食。
2、繁殖:尾突角蟾为卵生,繁殖能力较强。每年当水温为10摄氏度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时产卵,每个雌体蟾蜍一次产卵量为5000枚左右,卵一般成双行地排列在管状的胶质卵带内,卵带缠绕于水草上。可将卵带放在孵化池中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时水温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并随时调节水深,控制水温。遇寒流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可用塑料膜盖上保温。
3、管理:养殖尾突角蟾,要根据它的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喂,保持充足的饵料。幼蟾蜍的饵料是浮游生物,可将猪牛粪、蔬菜下脚料、屠宰场和食品厂的废弃物以及糠等投入池中,培植浮游生物;成蟾蜍主要以昆虫为食,可在养殖场内种植各种植物和夜间用灯光引诱昆虫,还可在养殖场内堆积厩肥以生虫子为其提供食料。
采集蟾酥
养殖尾突角蟾的主要目的是采集蟾酥。6-7月是刮浆高峰期,每2周可采1次。先准备好铜制或铝制的夹钳、竹片、大口瓶或小瓷盆、竹篓等工具,后将尾突角蟾身上的污渍用清水洗去。左手握尾突角蟾的后腹部,使耳后腺充满浆液,用夹钳适当用力夹裂耳后腺,将流出的白浆装入容器中。背上疣粒用竹片刮浆。刮浆时忌用铁器接触,否则浆液变黑。刮过浆的尾突角蟾不要放在水中,要放在潮湿的地上,防止伤口感染。
刮出的浆液在12小时内用60-80目尼龙筛绢或铜筛过滤除杂,过滤后的浆液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晒至七成干,然后放在铜或瓷盆中晒干制成团酥,也可放在60℃恒温箱中烘干。
参考资料
动物网.www.cngui.com.2010-06-14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习 性
体形特征
人工养殖
采集蟾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