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
王蒙所著小说
《春之声》是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五期,并获得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春之声》已入选人教版、粤教版等高中语文必修课程。
这篇小说以主人公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内的所见所闻、恍惚的记忆与想象、现实与内心的交错互映等,传递出非常丰富的生活信息,表现出了新时期之初人们精神生活的饱满度和喷涌的活力。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感受和思考,映射出在那个特定时期,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内容简介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之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流露了岳之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之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包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岳之峰是声声入耳。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之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他深受鼓舞,浮想联翩,一个又一个春天的美好图景就在脑海中涌现了。岳之峰的遐想是被车厢中突然响起的德语童声合唱打断的。闷罐子车厢里竟有先进的录音机,录音机的主人是一个学外语的妇女,表明人们都在为振兴祖国而发愤学习。这使他感到“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松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伧的外表”,“机车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在这种春天的感受中,他回到了家乡。看到家乡的风光,综合一路的感受,小说的主旨便水到渠成:“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通观全篇,文章的主旋律是春天的声音,这一主旋律是在人们意识的层次上开掘出来的并得到抒发加深的,是外景在人物心灵上的升华。而春的声音又是一个总体象征,用自然界的春天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生机,改革开放给国家、人民生活带来的转机。除总体象征外,那“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机车,拖着破烂寒伧的车厢奔驰”,“落后、破旧、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播放音乐”,又构成了局部象征。这两个图景,虽都象征着现实生活的矛盾、不协调,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旧的还在、新的已经产生,同时还象征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既有沉重的负担,又有光明的前景。这些象征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万象更新的春景图。观赏这幅图画,使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祖国无论是人们的思想状况、言论,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正呈现出令人兴奋的转机,伟大祖国迎来了重新振兴的春天。
创作背景
1980年春节王蒙西安市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闷罐子车到三原县看望读军校的儿子。在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令他决定创作《春之声》。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个素材,尽可能地挖出事件的意义,使在有限的时空里的事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而且要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质,一方面,王蒙改动了小说主人公和录音机主人的身份及其他一些情况,比如王蒙在火车上遇到的用录音机学外语的是一位男性,创作小说时改成了抱小孩的妇女,以强调人们为实现“四化”而抢时间学习的干劲;另一方面,王蒙从国外现代派包括意识流小说中获得启发,通过主人公的联想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
人物介绍
岳之峰
学有专长的工程物理学家。他出身“地主”家庭,1956年回过一次家乡,住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虽然饱经沧桑,他却仍满怀希望地投入祖国的“四化”建设中。在出国考察三个月后,他刚一回国就接到父亲的信,于是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由于春节期间客运紧张,只能改坐闷罐子车。在闷罐子车上,四周的声音、气味让他浮想联翩。
学习德语的妇女
岳之峰在闷罐子上偶然遇到的带小孩的妇女。她有着一张经历过风霜的,却仍然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笑容既谦逊又高贵。在拥挤不堪的火车上,她见缝插针,跟着三洋牌收录机用心地学着德语。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表现手法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艺术特征
复出后的王蒙,主张艺术表现手法要和生活的丰富多彩相适应,认为复杂化了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需要复杂一点的、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继1979年写出的《布礼》、《夜的眼》之后,他继续尝试用“意识流”手法表现他“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1980年又写出了《春之声》、《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等一组中、短篇小说,在文坛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单一的传统小说观念和表现手法受到了冲击,小说出现了新写法。《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手法的代表作品。
作品影响
《春之声》发表后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作品评价
《春之声》是我国比较成功地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它以其实际,打破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要素的传统小说创作模式,在当代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作品。从繁荣文学艺术角度看,它给我们传递了春的信息。小说成功借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借助人物周围诸如声响、晃动、味道、乐曲等信息刺激,让主人公意识流动,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把那生生不息的、不可扼杀的、浩浩荡荡的生活之流,通过人物心理的旋转得到全景式、对照式的反映。这种手法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界限,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灵奥秘及时代氛围。岳子峰的自由联想,是由车厢内嘈杂的小天地引发的,可他的心灵世界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块天地:他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总之,作者以意识流的放射结构形式,把历史和现实、中原地区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在主人公意识流动中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新时期生活状态的全景。
楚良王蒙“小说创作中的艺术创新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正是由于王蒙艺术探索的影响,不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坛上,意识流手法的尝试与运用出现过一股引人注目的风潮,而且为其后的小说创作开创了一个以借鉴、学习西方现代派技巧为中心的艺术思维多元化、小说风格多样化的新格局,给社会主义小说创作园地增添了一方绚丽多彩的景观。”《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
张韧:王蒙是活跃于当今文坛上的新中国第一代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王蒙不是最杰出的人物,但我们可以说他是富有代表性的卓有成就的一位作家。从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说,王蒙与新中国一起经历了前进与挫折,欢乐与痛苦,他的生活跨度是那么大,从解放前的黑暗到新中国的黎明,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他生活的开拓,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主题的发掘,艺术手法的革新,无不显示出他那不寻常的思想深度和令人惊异的艺术色彩。《论王蒙的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西来:这个作品充分发挥了联想的急速跳动,急速度变幻的长处,不仅节奏快,而且画面的变动也斑驳陆离,五光十色,从而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增加了生活的容量。但是也因为许多现象的过于繁复的堆砌,影响了总体的明快。
中国写作学会原副会长周姬昌:作品不长,却有情景交融、相得益彰之妙处。全文写景很多,但又能处处出情。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曾镇南:作家细致地捕捉着岳之峰情绪的变化,把对现实清醒而又积极的看法,极有层次地展示出来。作家摸到了祖国脉搏的跳动,也摸到了人民的心的跳动。
获得荣誉
作者简介
王蒙,男,南皮县人,祖籍沧州市,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另外还有元代画家王蒙、晋代尚书王蒙、快乐女声全国60强王蒙及辽宁省美协画家王蒙。195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因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其代表作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其中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获1978—1980三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访苏心潮》获市三届全国报告文学奖等各种国内文学奖。1987年获日本创作协会和平奖,同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二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参考资料
让文学的春天繁花似锦.人民政协网.2024-01-1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表现手法
艺术特征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获得荣誉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