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盔”是指头戴蓝色钢盔或者蓝色贝雷帽的联合国旗帜下执行维和任务的人员。自1948年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始以来,已有200多万维和人员执行任务,4000多名维和人员为和平事业奉献出了生命。30多年间,中国蓝盔足迹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蓝盔依旧在南苏丹、黎巴嫩、刚果(金)等很多国家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履行使命。
简介
蓝盔指的是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
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
联合国规定在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时各国的军队身着本国军队的制服,佩戴本国的军衔标志,左臂佩戴本国的国旗,右臂佩戴联合国旗。为了方便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部队均头戴蓝色的头盔,头盔上有联合国标志和英文的UN。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性的称
维和部队为蓝盔部队。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必须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所以亦称“蓝盔”部队(蓝色象征和平)。总司令是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
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
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员,必须被送到设于北欧4国的训练中心接受特种训练,以熟悉
维和部队的职能、宗旨、任务和进行特种军事训练。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跟各国特种部队不同,它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必须行进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其另两种形式是军事观察团和多国部队。
详细介绍
特征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非强制性。它的进驻与活动,需由安理会或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其中15个联合国成员国中,至少有9个国家赞成,而且中、美、英、俄、法5个常任理事国没有投反对票),然后授权
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进驻后,一旦该国政府提出撤军要求,必须立即撤出。
二、它具有鲜明的中立性,其成员必须来自与冲突双方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它不同于一支真正的军队,它没有战场,没有敌人,是一支政治外交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除进行自卫外,不得擅自使用武力。必须严守中立,不得卷入冲突任何一方,更不能干涉所在国内政。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总司令是联合国秘书长。部队的人员由联合国成员国自愿提供。维持和平部队是由武装部队的分遣队组成,士兵可以配备轻型防御性武器,因该支军队必须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所以亦称“蓝盔”部队(蓝色象征和平)。
派遣军事观察团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另一种形式。联合国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观察组,需由安理会或大会决定,并征得有关各方同意,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织。观察组的人员由联合国成员国提供,由非武装的军官组成。它的使命是维持和平行动。它的具体职责视情况和需要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监督停战或停火、撤军;观察、报告冲突地区的局势;执行脱离接触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以及联合国决议赋予的其他使命。派遣军事观察组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临时措施,均有一定的期限,视情况需要由安理会决定可延期。
冷战后,随着地区冲突的增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次数增多,规模扩大,维和行动的性质和作用也往往超出传统的职责范围,造成联合国经费严重不足。为此,除维持和平部队以外国联合国也借助成员国自愿组成的多国部队参与维和行动。多国部队的费用一般由参加国支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多国部队士兵身着自己国家的军装,主要标记是联合国的旗帜以及联合国徽章。
类别
维和行动主要分为两类:由秘书长直接领导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有军事观察团和维和部队两种形式)和由安理会批准、秘书长授权、由地区组织或大国参与指挥的维和行动(有多国部队和“人道主义干预部队”两种形式)。
经历
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00年5月,联合国已组织68次维持和平行动,共投入了75万多军人、警察和民政人员。其目的已从传统的监督停火、居中斡旋,扩大到开展预防性外交、维持和平与重建和平。其任务包括监督停火、停战、撤军;使冲突双方脱离接触;观察、报告局势;帮助执行和平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以及维持冲突地区的治安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也逐渐扩大,涉及到监督选举、全民公决、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帮助扫雷和难民重返家园等许多非传统性的工作。参与维和队伍的人员除了军事人员以外,还有民事警察和文职人员。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在维护和恢复地区和平和帮助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职能和作用也越来越为世人瞩目。
1988年挪威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
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这支头戴蓝色贝雷帽的部队。
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军人和警察)总数至1996年9月12日为3万人。
1986—1991年期间,维和费用平均每年约3.8亿美元,1992年猛增至17.3亿美元,1993年又增至约36亿美元。1995年联合国的维和经费为28亿美元,其中
波黑战争维和一项就占了一半。
1996年的维和经费为16亿美元。从1948年联合国派出第一支维持和平部队到1998年10月,已有1500多名联合国人员在执行任务时丧生。其中,牺牲最多的是
加拿大士兵,然后依次是
印度、
法国、
英国和
加纳。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起,共有110个国家派出过维和人员。至1996年9月1日,5个出兵最多的国家为:
巴基斯坦(1719人)、
俄罗斯(1177人)、
孟加拉国(1184人)、印度(1203人)和巴西(1203人)。
1994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设立联合国扫雷基金,从而为联合国的扫雷计划建立了专门的资金来源。
1995年7月5-7日,联合国人道事务署主持的国际扫雷会议在
日内瓦举行,目的是为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扫雷活动征集资金。会议共筹集资金2000万美元。
1998年10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
科菲·安南对会员国向联合国提供维和人员的最低年龄作了规定:会员国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的民事警察和观察员的最低年龄应不小于25岁。中国从八十年代后开始对维和行动采取区别对等积极支持的态度。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
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
南非独立的进程。
1992年4月,中国正式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
中国参与
马里当地时间2020年9月21日,应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要求,中国第八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派出37人分遣队,他们将单独在梅纳卡执行为期一年的掩体构筑、道路抢修、板房架设等工程保障任务。
出征仪式现场梅纳卡营区基础设施薄弱,官兵们将立即完善营区防卫设施,组织加固防卫沙箱、架设铁丝网、防疫消杀、检修营房、水电设备改造等工作。
梅纳卡市距离加奥超级营地300多公里,是马里风险等级最高的地区之一。官兵们除了完成任务外,还要面对武装渗透袭扰、曲射火器打击、简易爆炸物袭击等安全威胁。
针对梅纳卡的安全形势,分遣队部署到位后,第一时间组织安全防卫演练,使每名官兵都牢记战斗位置、熟练掌握避险内容、理清处置流程,确保遇有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应对。
“在梅纳卡执行工程建设任务,不但要展现中国标准、中国速度,更要时刻防范恐怖袭击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安全威胁,这要求我们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确保官兵人身安全。”随队指挥员刘尚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