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田,1942年,雷雨田之父雷凤阁从义父黄先生那里继承了民间香蜡制作技艺。此时香蜡制作技艺已濒于失传。雷凤阁虽继承了这一技艺,却一生不曾制过香蜡。20世纪70年代,已年过
花甲的雷凤阁曾多次向独生子雷雨田讲起香蜡的历史,希望他能接过香蜡金钱印。但雷雨田时任
抚顺市某煤矿领导,对香蜡不感兴趣。
口传身授
民间香蜡制作技艺传承了千余年,口传身授,没有文字记载。雷雨田考虑到,自己是父亲惟一的继承人,如果不接手,那这门独传秘技真的就没有了。雷雨田思虑再三,和父亲达成了共识,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金钱印,每晚下班回来,就钻进父亲的小屋请父亲教授技艺。让雷雨田惊异的是,140多种香蜡制作工艺以及120多个方剂,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年近七旬的雷凤阁居然清晰记得,如数家珍。
子承父业
1984年,雷凤阁去世6年后,雷雨田决定完成父亲遗愿,动手制作香蜡。虽然所有工艺流程、方剂口诀都烂熟于心,但真正动手才发现了问题。因没有图纸,香、蜡尤其是大蜡的表面雕刻,雷雨田心里根本没有谱。父亲只讲过香蜡的表面雕刻和一般神话传说不一样,不是龙凤呈祥,而是龙归龙凤归凤。龙是雌雄对舞,凤是金凤求凰。为尽快制成香蜡,雷雨田决定辞去公职研究香蜡。
在他的爱人马勇珍支持下,雷雨田放弃了煤矿党委书记的职务,顺利地办了停薪留职,一心一意地研究起香蜡来。
上世纪80年代,信息还不是很灵通。只要听说某地有人明白
唐朝雕刻或是对龙凤有研究,雷雨田立马就动身。东到
普陀山,西去
峨眉山,南下
汕头市,北上
黑龙江省,几年间雷雨田围着中国转了一圈,最后在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的帮助下,他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唐代雕刻龙凤的特征。龙的雌雄在角上分,雄龙有鹿角,雌龙角不开叉;凤与凰的区别也在头顶,雄顶
灵芝冠,雌顶花蕊冠。
此后,雷雨田又自学了绘画雕刻技艺,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制成了24寸的香与蜡。这是雷氏继承香蜡工艺后,沉寂了70来年的第一次制作成功,一家都很兴奋。
艰难之路
折腾了四五年,雷雨田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他将家搬到乡下,马勇珍搞起了立体栽培和养猪,尽管每年的收入都不少,可仍难维持雷雨田的研究花销。
青黄不接的季节,雷雨田连出去考察的路费都拿不出来,只好去借,没想到亲朋一致的口径是:“雨田,如果你干正事儿,我们支持你,可是你做香蜡,这就是异想天开,我们不能看你把钱往水里扔!”
那是雷雨田精神最困顿的时候。因为不理解,乡里人都误以为他在搞
迷信,认为他得了精神病。乡邻的不解,生活的贫困,雷雨田尚能承受。最让他痛苦的是,他所做的香蜡不被人认可,不被认可如何传承,不能传承如何发扬光大?雷雨田困惑不已。
无奈之下,雷雨田开始寻求生产合作伙伴,为香蜡找出路,他将家里的所有重担扔给了妻子,开始了又一轮的“折腾”。
雷雨田上
沈阳市,去
北京市,下深圳,从春跑到冬。心力交之际他想过放弃,只是想到父亲的话,言犹在耳,雷雨田咬咬牙,继续前行。
为让人们对香蜡有直接的认识,雷雨田租用了一个库房,着手制作72寸的巨蜡。制模桶、配中药、泡蜡芯、溶蜡浇铸、雕刻……两个月的时间,雷雨田不分昼夜地干,两支重达1200公斤的“顶天立地通天大蜡”制成了。大蜡制成了,来参观合影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人愿意与雷雨田合作,他只好将巨蜡捐给了寺庙。用乡人的话说,雷雨田这次又“坐蜡了!”
1989年,转机陆续出现。一个偶然的机会,雷雨田认识了
沈阳工学院的董教授。了解情况后,董教授建议他申报专利。一句话提醒梦中人,为了发展,他搬到了
盘锦市兴隆台区,并开始申报专利。虽说香蜡制作技艺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但毕竟沉寂数十载,许多人不认识,申报之路特别艰难。一次次递材料,一次次答辩,雷雨田为此耗去六年时光,家财散尽。
看到曙光
1995年雷雨田的香蜡技艺获得10多项发明和设计专利,并先后获得“太保杯”民用发明创造大赛金奖、
辽宁省全国专利技术及产品展览交易会金牌奖。在迷雾中苦苦跋涉了10多年后,雷雨田终于看到了曙光。
2006年春,传承了1200多年的民间香蜡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成功。
如今,雷雨田正着手将香蜡技艺整理成书,并准备为香蜡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合作伙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