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道
2014年毕建勋所著的书籍
《画道》一书是一种以道为终极目标并以道的方法来作画的中国画学体系。它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画学体系、也是一种方法论,既有思辨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了画学理论的创新、也体现了中国画学思想中的形而上高度。“画道”的说法在过去没有形成过系统的理论,而《画道》一书所做的工作即是将“道”的形而上与“艺”的形而下真正地关联起来,使“画道”的说法真正地成为了画道理论,并形成明确的、系统的、“哲学性”的理论结构,使中国画成为“道艺合一”的载道之体,使中国画成为人修心体道、尽性养命的心印方式,使道心合一的过程具有一种方便操作的日常方式,同时也使中国画成为了一种“成圣”的方式。
《画道》理论是根据中国画学的具体需要、适用性、潜在的可能结构方式和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参照并借用传统哲学中与道相关联的观念,构建出的与中国画相匹配的形而上画学结构模式。《画道》既是从画学的角度出发在画学层面对于道的再释与具体建构,同时也是在实践中经验的形而上思考。
正文目录
自序:画道的“一二三哲学”
引论:画道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 绘画与中国画的本体
第一节“死亡”的不是绘画
一 绘画死亡论
二 传统油画与“传统的观看方法”
三 死亡的不是绘画
第二节 作为绘画本体的造形
一 绘画的人类学价值
二 绘画造形的性质与意义
三 图像时代的绘画造形
第三节 中国画的本体
一 中国画
二 以造形为本体的早期原旨中国画
三 以笔墨为本体的文人画
四 以造形与笔墨做为共同本体的未来中国画
第四节 重视中国画造形学的研究
第二章 造形本源
第一节 物源
第二节 心源
第三节 道源
第四节 气源
第三章 笔墨之源
第一节 古源
一 以古为“源”
二 中国画师古的内在原因
三 临摹中的似与不似
第二节 书源
一 字源
二 书源
第三节 一画说
一 一画说的来源
二 一画说的内涵
三 《画语录》一画说的文本分析
四 一画不可说
第四章 画道三合
第一节 单一本源
第二节 二分法
一 西方与中国的二分法
二 二分法的正反两面性
第三节 心物二分法的合二障碍
第四节 三分法与两脉络
一 三分法
二 格物穷理脉络
三 尽性知天脉络
第五节 画道三合
一 三合的出处与参照
二 三合之谓道
三 三合之道的基本性质
四 三合之道的“二一”关系
五 三合之道的三合关系
第六节 在三合结构中贯通两脉络
一 格物穷理一脉的继续贯通
二 尽性知天一脉的继续贯通
第七节 在三合结构中兼容二分法
第八节 一体之仁
一 合内外
二 一体之仁
三 胜物而不伤
第九节 天人合一
第五章 画道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画之为道
第二节 象物
第三节 求理
第四节 观气
第五节 取象
一 理气合一,物以象显
大象与万象
三 意、象、言
四 应物象形与点画象形
第六节 心观
一 观与象
二 心与观
三 但取精灵
第七节 意象
一 象心
二 道心
三 三合生心象
第八节 上行的方法
一 兼三
二、立两推一
第九节 下行的方法
一 理的方法
二 气的方法
三 理气合一,合于天造
四、行中道
五、三合生心象
第十节 画道的基本性能
一 立象以尽意
二 圣迹
三 益生
第六章 心术与象术
第一节 心术
一 心术
二 洗心术
三 斋心术
四 尽心术
五 大心术
六 心法立两
第二节 一般中国画的观察方法
一 目与目力
二 传形写影与触物圆览
三 实对写生与目识心记
第三节 画道性质的象术
一 饱游与沃看
二 动观与静观
三 以大观小与以小见大
第四节 画道象术与心术的合一
一 神视心觉
二 心丹炉鼎
三 反观内视
第七章 心印与气术
第一节 心印
一 画者心之文
二 心手相应
三 默契造化,与道同机
四 机神所到,天人合发
五 心印
第二节 气术
一 气术
二 画者气之体
三 气术方法
四 以气观画
第三节 心术、象术与气术
一、心印与气术
二、心术、象术与气术
第八章 论四大关系
第一节 形与神
一 形神问题的历史脉络
二 绘画中的形神问题
三 形以载道
第二节 写形与写意
一 写形的心印传统
二 文人写意画的由来
三 论写意
四 心与形合,象与笔合
第三节 似与不似
一 似与不似
二 似与不似的原因
三 似与不似的关系方式
第四节 造形与笔墨
一 书写性笔墨的性质
二 笔墨与造形“混搭”所产生的问题
三 在画道中解决造形与笔墨的矛盾
第九章 论八种对立范畴
第一节 有形与无形
第二节 形与白形
第三节 立象与表意
一 立象
二 表意
第四节“诗画”与“舞画”
一 诗画
二 舞画
三“空间中展开的生命之流”
第五节 实对与虚对
一 实对
二 虚对
第六节 象形与符形
一 象形与符形的性质
二 象形与符形的评价
第七节 塑造与书写
一 凹凸与三面
二 塑造与书写
第八节 骨法与书法
谢赫时代的“骨法”
张彦远对“六法”理论的重构
三 元以后的书法用笔和骨法与书法的关系
余论
后记
作者简介
毕建勋,中国水墨人物画画家,兼攻画道研究、中国画基础理论、中国画造形学研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62年生,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1991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职博士,201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国画家》杂志主编,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作品频繁参加诸如《百年中国画展》、《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多次获奖。代表作品有《子非鱼》、《打人》、《黄河》、《东方红》、《永远和你在一起》、《不会离开你》、《以身许国图》、《以身许国图全图》、《面对面》、《中国,一路平安》、《改革之年》、《一望无际》、《英俊的曼日玛青年》、《谍战深海之惊蛰》、《青山永在》、《云栖之乡》、《魂兮归来》等;代表理论著作有绘画哲学研究专著《画道》(中华书局)、《左右书》(《左书——艺之为道》、《右书——画以载道》,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学原理》(河北美术出版社)、《造形本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及方法》(河北美术出版社)、论文集《毕建勋论中国人物画创作》(辽宁美术出版社)等。
评价
2014年出版的《画道》是百年来第一本以哲学高度进行理论建构的画学力作。前贤指出,西画重视科学,中国画重视哲学,而古代尚有哲学意味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近现代以来却长期没有这一类中国绘画理论著作。毕建勋此书以哲学的高度和国际的视野,吸收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大家的新成果,以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与方法为资源,在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艺”之间,以来自传统并经现代转化的系列理论范畴,根据绘画的特性、持续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
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知行合一”、“体用合一”特别是“道艺合一”、“天人合一”或“道心合一”,建构起来的高屋建瓴又富于哲思的“文以载道”的画学理论体系。思考深入,逻辑严密,见解独到,既有思辨性、又有实践性,既是从画学角度对道的阐释,也是实践经验的形而上思考。虽然文字尚可精简,论述尚可通俗,但无疑是近年美术学理论创新的突出成果。无论对于批驳西方的绘画终结论,还是提高中国画哲学高度的世界话语权,抑或是重新梳理阐发传统中国画论的精华,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014年获得第二届国家美术奖理论奖的二等奖
《画道》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我相信它也会成为当代很重要的学术著作。从中国绘画的哲学思想、哲学背景,到画学的艺术思想的形成、沿革及变化,再从艺术的功能乃至艺术审美,这本书洋洋洒洒的对中国画的画学做了全面的系统性阐述,这是近代以来没有任何其他人能企及的。它是部头最大、内容最详实、资料最完备的中国画画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是集大成者。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画论沿革至今日,我们当下的时代一直处于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过渡之中。《画道》的出现,从学理性的高度出发做了一种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其对于中国画发展研究的意义不言自明。在现有的同类书籍中,做到《画道》这样推论详实、研究精细的著作是比较少的,它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现代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画院原院长 龙瑞
参考资料
画道.豆瓣读书.2015-02-28
目录
概述
正文目录
作者简介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