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汇文中学
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
北京汇文中学(英语:Peking Academy High School),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培新街,是一所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首批北京市重点中学和首批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始建于1871年,前身为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附设的蒙学馆。1882年,学校更名为“怀里书院”;1888年,更名为“汇文书院”;1905年,更名为“北京汇文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汇文大学校”;1927年,更名改为“京师私立汇文中学”;1928年,改名为“北平私立汇文学校”;1937年,被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九中学”;1945年,改名为“北平私立汇文中学”;1952年,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1989年恢复为“北京汇文中学”。
学校建筑面积达57532.43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52453.13平方米,成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学校。学校共有初高中6个年级,56个教学班,教职工总数约160人。2020年5月,学校入选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名单。北京汇文中学是内四城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学。
北京汇文中学的校友包括众多曾在不同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数名政治家和开国将军。截至2021年,该校的校友中共有21位两院院士、4位国家级领导人、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及省部级领导。此外,文艺界、体育界和教育界也皆有众多杰出校友。
历史沿革
•基督教会学校时期
清同治十年(1871年),基督教美以美会在崇文门内设立教堂,并附设一所蒙学馆,教授“圣经”、“四书”,学生四名。
清光绪十年(1884年),学校更名为“怀里书院”,设有博学、备学、成美、蒙学诸馆。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增设大学部,学校更名为“金陵大学”,取“融汇中西文化之精华”之意,扩设了文、理、神、医、艺术等科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美国慈善人士十二人,决定学校在美国立案,特别推举留华数人,组织本校董事会。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汇文书院被烧。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美国教会在崇文门内船板胡同内扩大校址一顷多地,重新修复校舍。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安德堂,用做讲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按部章更名为“北京汇文大学堂”,美国厚德先生捐筑楼房一座,用做学生宿舍,取名“厚德斋”。
民国元年(1912年),学校更名为“汇文大学校”。
民国2年(1913年),美国高林先生捐筑楼房一座,用做学生宿舍,取名“高林斋”。
民国6年(1918年),“汇文大学校”大学部与通州协和大学和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迁至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校址留下大学预科和中学两部,定名为“汇文学校”,蔡元培先生亲自为汇文学校题写校名和校训。
•私立汇文中学时期
民国15年(1926年),按教育部规章,学校正式交于华人主办,留美归国的民主教育家高凤山博士出任汇文第十任校长(汇文中学第一任中国校长),学校改组完毕,一切职员均以华人为主体。同年汇文中学地下党支部诞生,彭雪枫烈士任党支部负责人。
民国16年(1927年),呈准教育部备案,校名改为“京师私立汇文中学”
民国17年(1928年),学校改名为“北平私立汇文学校”。同年初中学生全体编为童子军。
民国21年(1932年),建立秘密组织“社会科学联盟”,建立共青团组织。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沦陷,学校被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九中学”。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北平私立汇文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时期
民国35年(1946年),私立汇文中学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改名为“北京市立第二十六中学”。
1954年,校团委和学生会请“中国保尔”吴运铎同志给全校同学作报告。
1956年,学校被定为北京市十所重点校之一。
1959年,因建设北京火车站,校址迁至崇文区培新街6号。
1970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窗口校。
1978年,学校被定为北京市重点学校之一。
1980年,学校与日本东京樱町高等学校结为姊妹校。
1984年,学校落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彭雪枫烈士石雕像。
1985年,学校成立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
•北京汇文中学时期
1989年,经北京市政府的批准,校名恢复为“北京汇文中学”。
1992年,在学校会议室召开首次北京汇文中学董事会会议。
1997年,汇文语言文化学校经北京市教委、侨办和公安局批准正式命名成立,负责北京汇文中学的国外中学生汉语和初高中学历教学的部分。
1998年,世界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最高级别会议——执行理事会开幕式在学校实验楼报告厅举行。同年,学校实行建制改革,取消初中,正式成为了一所北京市重点高中校,在汇文校友会筹办的民办公助初中校——“文汇中学”,定名为“北京文汇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分校)”,经市、区教委社办科批准,学校正式成立“北京汇文中学培训部”。
1999年,市、区政府批准学校81亩校园扩建总体规划。同年,学校完成实验楼生物标本廊和教学楼天象厅的建设。
2001年,学校启动示范校扩建工程,搬迁学校周边300余户居民和崇文小学校,扩大北京汇文中学校园面积,改建学生公寓,兴建体育馆场。同年,停办初中部成为纯高中校,北京市教委认定北京汇文中学为首批“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5年,学校恢复初中部,招收120名初一新生。
2008年,学校开办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高中班(黄南高中班),首批招收25名学生。
2009年,学校新建通用技术实验室3个,完成理化生实验室12个改造项目。
2010年,学校教学楼重建工程和附属设施加固改造工程开始启动。同年,东城区政府和朝阳区政府签署协议,东城区教委将用弘善家园教育配套设施开办北京汇文中学朝阳学校和汇文实验小学朝阳学校。
2011年,东城区教委正式宣布成立北京汇文中学校区,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成为首批联盟校。同年,北京汇文中学庆祝建校140周年。
2016年,经东城区教委批准成立北京汇文中学教育集团。
2021年,北京东城区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天坛永定门外学区新建北京汇文中学南校区。
教育教学
硬件设施
截至2011年9月,学校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语音、计算机多媒体、音乐、美术等各种专用教室,建有电视演播厅和科普天文观测台,有教师阅览室,学生图书阅览室和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各一个。
办学规模
截至2011年9月,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为27171平方 米,建筑总面积为26801平方米,操场总面积为10883平方米,有初高中6个年级,共56个教学班。
截至2013年5月,学校校园面积53128平方米,建筑面积58127.69平方米,体育场面积21123平方米,体育馆使用面积8766.92平方米。是北京内四城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学。学校有各种专用教室29个,普通教室62个,专用教室13个,实验室14个。学校图书馆(室)藏书总量12万册,各类报纸37种,各种杂志232种。
师资力量
截至2011年9月,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60余人,其中有特级教师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一名)、高级教师50余名、一级教师50余名,有30余名教师先后被评聘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和市级青年骨干教师。另外,学校每年聘请1-2位外籍教师辅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全国模范教师(不完全统计):张国
北京市特级教师(不完全统计):张国(物理)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不完全统计):夏维宏(物理)
北京市骨干教师(不完全统计):黄春华(物理)、郝秀丽(历史)、林溟(政治)、向东方(英语)
东城区骨干教师(不完全统计):彭生才
教育成果
学生成绩
•高考成绩
2017年高考
学校学生一本上线率近100%,650分以上学生32人,其中理科第一名以693分获北京市第十一名,东城区第二名;理科第二名以688分成绩获东城区第三名;文科第一名以668获东城区第三名。
2016年高考
学校学生600分以上比例接近80%,一名学生以701分的成绩位列北京市个人成绩第七名,一名文科学生获得北京大学60分的自主招生加分。
2015年高考
学校近85%的学生高考600分以上,近40%的学生高考650分以上。文科实验班平均成绩645分,理科实验班平均分超660分。英语单科科目总成绩东城第一名。
2010年高考
学校学生本科上线率100%。以中考成绩530分以上录取的考生30人,其中60%高考成绩超过600分;当年中考分不够学校录取线的考生,包括体育艺术特长生等,接近两成高考超过600分。学校文科第一名高考成绩为664分。
•中考成绩
2017年中考
学校学生570分以上8人,占比3%;560分以上39人,占比14%;550分以上97人,占比35%;500分以上230人,占比82%。语文优秀率99%,数学优秀率70%,英语优秀率87%,物理优秀率72%,化学优秀率91%。
•素质成绩
教师成绩
(注: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学校荣誉
(注: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学校文化
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由篆体“汇文”、火漆封印造型、天津市汇文中学英文名称、建校年份、圆环五共类元素构成。
篆体“汇文"是学校自1927年沿用至今的视觉元素。篆体“汇文"的边缘形似一个平置的S,形如太极图,象征汇文中学“融汇天下文化之精华"。
校徽的背景取材自火漆封印。意寓六安市汇文中学“融汇天下文化之精华"的形象特征;同时,火漆封印还象征着诚信与品质。
“PEKING ACADEMY'’是汇文中学的英文名称。
“1871"是汇文中学的建校年份,简洁的表达汇文中学悠久的历史。
•校训
智、仁、勇
1929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中庸》原句“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题释之,并以此书赠予学校。
知名校友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教育教学
硬件设施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教育成果
学生成绩
教师成绩
学校荣誉
学校文化
学校标识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