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石(1874-1933),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后来因非常喜爱
封泥古朴趣味,改号“古泥”。晚年号
髡残、泥道人。由于对
吴昌硕的崇拜,名其室曰“拜庐”。江苏常熟人。
其父系药农,赵石仅读三年
私塾,即在药铺习业。三年后,奔
寒山寺出家,未被收纳,返回金村。白天依药柜读书习字,入晚学习治印。初师
常熟市李钟,窥篆刻门径。后被李钟师吴昌硕赏识,荐至
收藏家沈石友处深造,在诗文、书画、篆刻等方面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曾为沈石友刻制过一百多方端砚的砚铭,拓成《沈氏砚林》4卷,被艺林视为珍品。
业余奋发习书练刻,每天夜半即起临池苦练,奉同乡缶老弟子李钟(字虞章)为师,得其指引,乃窥门径。后从
吴昌硕学篆刻。据赵石的女儿篆刻家赵林介绍,一次“吴缶老(吴昌硕)来
常熟市,李先生即把我父亲介绍给缶老,而且拜了门”。吴昌硕观其作品十分赞许,不仅授以刻印要诀,并劝其辞去药店工作,介绍到他在常熟的好友、
收藏家沈石友家中学艺,以增广见识。在沈家三年中,赵石读书诵诗、学书习画、鉴别古物,大补印外之功。期间,为沈石友所藏一百多方端砚刻铭,拓成《沈氏砚林》四卷,被艺林视为珍品。
古泥平生治印在万钮以上,先生的篆刻章法讲究,一印在手,反复起稿,直至舒适妥贴。他的作品,或气度雍容,或雄浑奔放,能够师法
吴昌硕而别出心裁、自成面目,成为吴昌硕最杰出的弟子之一,是“虞山印派”的重要传人。他还善于刻碑。又因其有过人的臂力腕力,所刻牙、铜、金、玉,同样有石章意趣。铜印、玉印尤佳。从之学者有
邓散木、
周梅谷、
汪大铁等,弟子邓散木尤得其真传。赵石书法以颜体见长,苍老朴厚,与
同里镇翁同龢晚年所书,如出一手。偶作画,似李复堂。其著作有《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拜缶庐印存》、《泥道人诗草》等。女儿赵林,嫁萧蜕之子小蜕,善
小楷、亦能治印。
古泥治印大气磅礴,与
吴昌硕难分轩。缶庐治印,重视笔意和运刀的酣畅率意,但在章法上却往往有失妥贴。古泥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弊端,着意于章法布局的探究,诚如他的弟子
邓散木所说:“赵子章法别有会心,一印入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当……故其所作,平正者无一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
一般印家作多字印,常常以占地均衡作逐字整齐布置,状如布
映射,往往有失平板。而在古泥手下却能奇趣横生。如(图3)“
江南吴孟公诗书画印”、(图4)“花好月圆人寿”,通过虚实、大小、疏密、穿插、挪让、增损、呼应以及方圆、曲直、腾挪、离合等巧妙布置,使繁者不觉繁、简者不觉简,刚柔相济、巧拙互用,一如众星丽天、群峰争秀。难怪后来的
杭州市印家
韩登安常常赞叹:“近世印人,唯赵石能得分朱布白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