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厦门大学副校长
杨斌,1962年9月4日出生于福建连江,汉族经济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正厅级)、财政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斌专门从事财政税务、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全国著名的财政学家、税法专家。他曾任闽江学院校长,现任全国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委员。
杨斌1979年考入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1989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先后赴英国约克大学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美国麻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杨斌曾获得教育部首届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称号,并被评为福建省首批“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出版了12部著作教材,发表论文190余篇。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毕业后后留校任讲师。
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6年起任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博士生导师。
1991年至1995年任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副主任。
1995年至2002年任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厦门大学瓯江学院和晋江学院院长。
1996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199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香港跨世纪国际教育集团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2年8月起任闽江学院校长。
2001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先后赴英国约克大学莫纳什大学、美国麻省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
2012年11月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专门从事财政税务、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
主要贡献
著述或主编《财政学》《中国税改论辩》《税收学原理》《国际税收》《税收学》《国际税收制度规则和管理办法比较研究》《治税的效率和公平》《中国税制实务》《涉外税收管理》《国家税收理论与实务》《比较税收制度》等著作、教材。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政研究》《税务研究》《Tax Note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21项。
讲话
厦门大学闽江学院 第一任院长上岗了
实话实说:第一次听到“闽江学院”这四个字时,还不知道闽江学院在哪里,上网也没查到。一个月后,我成为闽江学院第一任院长。
2002年,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闽江职业大学合并组建成为福建省省属本科高校闽江学院。
关于院长人选,有关方面想从老牌高校中寻找一位在学术上有造诣、管理上有经验的人,将这个刚刚“专升本”根基未稳的新兴院校注入优秀的办学理念并带入高水准发展轨道。时任厦大教务处处长的杨斌雀屏中选。
“2002年7月,当组织上第一次找到我时,我听都没听说过闽江学院,上网也没查到。我不想来,厦门大学也不同意。”后来,领导亲自说服并多次协调有关方面,2002年8月,杨斌正式成为闽江学院首任院长。
当时的大学城几乎还是个工地,荒凉突兀在一片田野中,没有公车通行,教职员工上班很困难。“总部搬迁到大学城,上班第一天员工到不齐,呵呵,只有办公室的几个人。”
有着7年教务处处长经验的杨斌在空荡荡的校园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到大学城上班的,每人每天补贴30元;向公交公司租赁校车接送每位老师,保证上下班不迟到。”
牛刀小试。但作为奠基校长的杨斌,真正要面对的是如何在一张半旧的白纸上从头开始画蓝图。尽管推行“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向是成为一流大学的上策,但杨斌认为,闽江学院根基尚浅,人才培养要走新路。
他为闽江学院做的大方向定位是:以学生的就业、执业和创业为着眼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为根基浅,恰恰没负担,杨斌培养人才的这条新路子走得飞扬洒脱。
他把行长、局长、总经理等用人单位领导人请来做兼职教授,讲述对人才需求的渴望和具体要求,请他们参与教学计划的修订;按福建省主导产业设置和改造学科专业,例如,把长春市某大学相关系科几乎整建制挖来,成立服装系,和企业做订单式培养;连历史学也要求其往应用史学方向发展……
钱少、时间短,杨斌暂时没有做研究型一流大学的目标,他说:“学生本科毕业后大部分还是要就业,我们的定位就是让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好工作,我们照样可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实现一流目标。”
短短5年,闽江学院的本科专业由最初的6个增加为30多个,建立了16个系,旗下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学院)位居省内一流,爱恩实达国际学院成为我省最大的往海外输送人才的基地。
他的学生故事:老师照本宣科的课不听无妨
实话实说:我对女儿说,老师讲的你觉得有价值你就听,你觉得没意思你就学别的,但是不要浪费时间。
杨斌对在名牌中学读书的女儿说,“老师的课你先要预习看看懂不懂,如果没有价值就不要听,做自己的事,要是纪律允许,跑回家都可以,不要浪费时间。”
杨斌对学生表示:“完全都跟着老师走也没出息。课程体系是根据一般人设计的,个体情况有不同。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觉得没有用,可以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能躺在宿舍睡大觉浪费时间。”
杨斌说他自己的经历让他对“自学”两个字分外看重,一个人的成功最终还是看他自己。
杨斌是文革后第一代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洗礼的高中生,两个叔叔一个毕业于北大,一个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父亲是县税务局长,书香之气甚浓,家学渊源颇厚,杨斌从小就喜欢阅读大量书籍。
1970年代的中国很多地方高中没有设立文科课程,他是在1979年以县里的文科状元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但很多课程是靠自学。其实早在1978年,还是高一学生的杨斌(当年只有高一高二没有高三)经学校推荐作为尖子生就参加了高考,分数已经达到录取线,因为不满意录取的学校而放弃。
能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肆意跳舞,受益于日常生活中海量的阅读和自学,杨斌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大学。
当时中国高校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杨斌觉得某教师上课无趣,他就在课堂上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有一堂关于基本建设预算管理方面的课,杨斌正魂游天外,突然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赶紧向左右求救才侥幸过关。
身为学习委员的杨斌从来都坐在后面几排,爱听不听,但是期末论文杨斌从来都是做得最好,他不听课是因为课本都看过了,老师的照本宣科对他无用,他喜欢泡图书馆自习室,时间抓得很紧。
杨斌涉猎很广,甚至还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唐诗。但这并不妨碍杨斌从学士一路读到经济学博士,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并发扬光大。
他的“教育经”:大学要崇尚爱心教育
实话实说:教育要公平,贫困生不该有后顾之忧,我对财政部和教育部的司长说,中国大学生都应该免费上学。
当杨斌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曾亲身体验过某些工作人员冷漠的面孔。
杨斌说这种感情的伤害是很深的,大学时代师长的负面言行、粗暴态度甚至可能让一个学生的性格发生扭曲,影响他将来待人接物的态度。
杨斌给闽江学院制定了“爱心教育”的主线,要求所有的教职员工以爱心面对学生,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热情服务学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谁和学生冲突动手了,我一定开除他。”“对学生爱理不理,脸难看门难进的工作人员,我不会使用他;没有爱心的老师是不合格的。”
杨斌是全国著名的财政学家,进京开会见到财政部和教育部司长,直言不讳:“国家财政预算内收入一年就有4万多亿,加上土地等其他收入都快6万亿了,而目前所有高校学费加起来每年也不过八百亿,我主张中国大学生都免费上学,构建和谐社会千条万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是第一条。”
这样贫困生就不会有后顾之忧。“贫困家庭往往将其翻身的希望寄托于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获得好职业。如果贫困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学费、生活费没有着落,思想就有负担,对比其他同学其潜能开发就可能受到限制,如果这样毕业了也很难找到理想工作,那么家庭翻身的希望就会破灭,社会两极分化就会出现并加剧,不和谐的情况就产生。”
一个大学校长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所大学的特色,影响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在杨斌的办公室里悬挂着四个字“光而不耀”,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这也是他给每位学生的赠言。
“一个人自身要做到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但这种光亮不能让人感到不舒服,要做一个没有负作用的人。”他笑称自己是个年轻的“老教授”、“老干部”,“在我所经历的所有岗位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要指挥许多年纪比我大的同志,甚至不少学生的年纪比我大,所以我一直注意既要开拓进取又要谦虚谨慎,为学永无止境,做事排除私心杂念。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呵呵。”
社会活动
现任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福建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国际财政学会(IFA)个人会员。
书籍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社会活动
书籍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