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乡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下辖乡
甲寅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中东部,总面积87.58平方千米。东邻石头寨乡,南接阿扎河、洛恩乡,西与宝华乡相邻,北与迤萨镇相连。距离红河县城37千米。截至2019年末,甲寅镇户籍人口为30096人。南诏时期,属官桂思陀部通海都督。2015年10月27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甲寅乡,设立甲寅镇。截至2020年6月,甲寅镇辖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甲寅村。截至2019年末,甲寅镇有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地理环境
红河县境中东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迤萨37公里。全镇国土面积91.5平方公里,甲寅镇土司时期称为瓦渣,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境中东部。南邻阿扎河乡洛恩乡,西与宝华镇相连,北与迤萨镇毗邻,国土面积87平方公里。甲寅镇地处山区,甲寅梁子盘踞全境。海拔在760—2342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两侧被虎街河和龙河深切。哀牢山变质岩地层。土壤为赤红壤、红壤和黄壤为主。
甲寅镇位于县境中东部,海拔在760—2342米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年平均日照1060.7小时,年平均晴天日数为280天,年平均阴天数为55天,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1℃,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水量1311.8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土壤多为中性,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黄豆,养殖牛、羊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08年,全乡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即:
1、甲寅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即:甲寅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一至十二组)、俄打自然村、美东自然村(一、二组)、石头寨自然村、二丙丁自然村、可佐红自然村、洛玛坝自然村、清东自然村(一、二组)、甲寅街道(为一个组);
2、老博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即:青撒自然村(一、二组)、下寨自然村、上寨自然村(一、二组)、咪田寨(一、二组)、马撒自然村;
3、龙普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即:旧寨自然村(一至四组)、新寨自然村、拉车自然村、麻栗寨自然村、永兴自然村、邑宜都自然村(一、二组);
4、龙美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即:新寨自然村(一、二组)、旧寨自然村(一、二组)、上寨自然村、坝安自然村、金竹林自然村、大龙旧寨自然村、大龙新寨自然村大龙瑶寨自然村(一、二组);
5、他撒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即:邓脚自然村(一、二组)、他撒自然村(上、中、下寨共五个组)、娘吉上寨自然村娘吉下寨自然村、浪水自然村(一、二组)、唐咀自然村、女草自然村(一、二组)、绿树格自然村(一至六组);
6、阿撒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即:作夫自然村(一至四组)、下寨自然村(一、二组)、中寨自然村、上寨自然村(一、二、三组)、龙宗自然村(一、二组)、阿库自然村(一、二组)。
经济
2015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6亿元,增长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增长412%;公共财政总支出3719万元,增长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50元,增长2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7万元,增长32%;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965亿元,增长20.7%;完成招商引资1.9亿元,向上争取资金176.5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26公斤。
有小学21所、中学1所、中心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6个。
为实现甲寅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确定了“打牢基础、巩固传统产业、培植后续产业,发展教育,推进旅游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甲寅建设成为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协调发展的民族文化大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形成一批能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拳头产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农业生产
2015年,全镇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万亩香蕉园、哈尼山乡现代农庄、方圆现代农庄等项目,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全镇完成种植面积44523亩,以“一米一菜一果”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梯田红米、特色蔬菜、林果等产业。全年种植红米6000多亩、蔬菜4487亩,建成棕榈苗圃示范基地2个,发展香蕉1万多亩、芒果1200亩、葛根1800亩、菘蓝1000亩、麻栗坡草果1000亩,在旅游环线上种植桃树2.7万株、车厘子5000株、李子3000株,补植补造林地1000多亩、森林抚育2000亩;完成肉猪、牛、羊、家禽出栏(笼)分别为46469头、4351头、2087只、203750羽,肉类总产量4607吨,禽蛋产量58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0756万元。
乡镇企业
全镇企业以棕丝和旱藕粉加工企业为主,兼有花岗石开采、机电维修、食品加工、餐饮业、建材销售等行业。2008年,全乡乡镇企业256个,其中个体工商户248户,私营企业8个,年末从业人员640人,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810万元,比上年增长33.6%。
人口民族
有6458户、30156人。境内居住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5人。
人口
截至2015年,全乡共6458户,25643人。全乡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甲寅乡常住人口为22075人。
自然资源
耕地面积14879亩,其中水田9738亩、旱地5141亩。境内海拔在760—234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1310.1毫米。森林面积31668亩,森林覆盖率为35.2%。截至2011年,全乡有耕地总面积17413亩,其中水田11005亩、旱地6408亩,人均耕地0.7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黄豆、小麦、旱藕粉甘蔗木薯等作物;拥有林地4214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17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8亩,主要种植棕榈、梨、桃、花椒、柿花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78.8亩,其中养殖面积512亩;草地4076亩;荒山荒地28240亩,其他面积8740亩。有花岗石矿石、有丰富稻田养鱼资源、梯田风光、民族文化、土司遗址旅游等资源。
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1310.1毫米。植被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面积31668亩,森林覆盖率为34.3%。拥有林地4119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59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6亩,主要种植棕榈、梨、桃、花椒、柿花等经济林果。
文化
特色歌舞
甲寅镇民族歌舞极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山歌情歌种类繁多,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乐作舞、竹板舞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早已蜚声江内外。境内风景点较多,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他撒、阿撒的哈尼梯田,精巧别致,线条优美,在云海、蘑菇房、棕榈、水库森林的衬托下显得更为动人心魂,美若仙境的后山水库风景,犹如人间的瑶池,四周怀抱着4000多亩的的森林,天然草坪和松毛地毯,每逢春暖时节,“妥玛依”(啼血杜鹃)和红山山茶在林中竞相开放,红花似火,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春游者络绎不绝。他撒十二龙泉长年清泉长流不断,加之这里神奇的传说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俄垤水库的秀丽风光影衬着作夫哈尼族蘑菇房,无不透出无限的诱惑。雄伟壮观的历史建筑“文星阁”、土司遗址“四合院”和保护完整的烈士陵园,总是勾起人们追塑历史的怀旧情绪。老博“阿波罗陀”的山泉瀑布,自悬崖峭壁处长流直下,恰似彩链当空。龙普彝族的竹篾手工艺令游人赞不绝口。一年一度的甲寅哈尼“长街宴”盛世欢歌使游人留连忘返。
社会
基础设施
创新思路和举措,整合财政资金、信贷资本、社会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交通建设方面。投入1100万元完成甲寅、他撒、老博、龙美4个村委会77公里田间公路的提质改造,投入800余万元完成绿树格、金竹林、大龙瑶寨等34个村组25.8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抓好甲寅三级客运站整体迁建前期工作。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投入4600余万元,实施了4个村委会的土地整理项目、3个村委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2个村委会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修复水毁工程160处,清淤、防渗渠道52千米,完成人畜饮水工程3件,解决了2400人、170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年完成库塘蓄水450万立方米。集镇建设方面。启动甲寅信用社建设、甲寅派出所迁建项目,推动移动网络基站扩容、天生桥集贸市场、浪水和阿撒上寨农村停车场建设。
科教文卫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更多的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年发放各项惠农补贴190.9万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101.6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29.5万元、退耕还林补助41.6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偿18.2万元。为民服务工作。建成为民服务中心1个、村级服务站6个、村组民事代办点85个,为群众办理实事1.3万余件。完成甲寅、龙普、他撒村委会办公楼修缮,建成10个村组活动场所。教育事业。建成龙普、龙美、他撒幼儿园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龙美金竹林小学、甲寅中心幼儿园以及甲寅中学综合楼、教学楼和食堂。巩固“两基”成果,全镇小学、中学入学率分别为100%、99.48%,保学率99.5%、98.5%,兑付半寄宿制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161.3万元,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75.1万元、惠及2029名学生。为振兴甲寅教育事业、激发人民教师的工作热情,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十佳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
精神文明建设
甲寅镇充分利用本乡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组建各种形式的民族民间歌舞表演队,认真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和各种民族节庆活动。全镇群众性民族民间文艺队达30余支,多次在县内外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镇党委、政府组织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健康蓬勃发展。以村委会、学校、文体卫场所、购销店“四个亮点”为依托,利用各村相继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和党员活动室,充分发挥科技、治安、文艺、宣传“四支队伍”的作用,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全镇基层整体防范工程建设得到巩固,村组落实了综治、治保、调解组织人员,措施到位,经费保障,工作开展正常,发挥了基层治安队伍作用,治安改革明显好转。年内成功地举办了“哈尼族长街宴”系列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宣传和打造“民族文化大乡”品牌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建成3个农家书屋、4个村级篮球场、7个活动广场,农村文艺队达到46支400余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晒村规·赛文明”活动,实现各村村规民约全覆盖。制订《甲寅人民公约》、树立“善行义举榜”,评选出10名善行义举模范人物并进行表彰,在全镇各族群众中形成了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氛围。老博村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作夫村被评为中原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扶贫工作
截止2015年,投入1300余万元实施了以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基层组织建设等7大工程为主的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围绕县委“房、粮、经、养、工、学”六项精准扶贫措施的要求,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帮扶到村到户、精准制定富民产业,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按照“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要求,省州县镇515名领导干部与1377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建立精准扶贫管理档案,实现了每一个贫困村都有领导和单位挂包,每一户贫困户都有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投入700余万元将麻栗寨村打造为全镇精准扶贫示范村。
社会治安
成立综治维稳领导小组,与各村委会、中小学、卫生院签订维稳责任书,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抓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化建设,加大防邪、禁毒防艾宣传力度,加强特殊人群管控,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93件,涉及土地、邻里、婚姻等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与各村委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村组、中小学、卫生院及车主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了“关注安全,平安是福”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
经济
农业生产
乡镇企业
人口民族
人口
自然资源
文化
特色歌舞
社会
基础设施
科教文卫
精神文明建设
扶贫工作
社会治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