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章
杨奎章
杨奎章 男,汉族,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21年9月出生,2009年7月逝世,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大学毕业。第五届广州市政协常委。改革开放时期,任中共广州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第八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广东省委主委,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简介
194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历任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教员、教务主任,香港中国民主同盟主办的《光明报》编辑,《大众报》总编辑,广州《联合报》总编辑,《广州日报》编委、秘书长,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及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常委委员。  
人物事迹
工作
杨奎章长期从事新闻、文化工作,十分关心国脉民运、文化兴衰,关心知识分子的处境和政治民主。对文化艺术的兴衰和问题,感受颇深。
给知识正名,致力创造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
粉碎“四人帮”后,他走马上任广州市文化局局长。其间,他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重视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批评工作,写了多篇呼吁给文艺创作以宽松环境和宽容态度的文章,痛陈几十年来文艺实践特别是“左”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失误。他为戏曲编剧鸣不平,倡议戏曲要繁荣发展,剧目要丰富多样,首要的是解决戏曲编剧这一主要问题。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贯彻“双百”方针,支持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
杨奎章对文物工作情有独钟,特别重视。20世纪60年代,他在市文化局副局长任内,就组织社会知名文物专家,成立了“广州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改革开放初期,他主管全市文物工作。为填补我市文物鉴定专家的空白,他选派优秀人才到北京培训;为摸清广州文物“家底”,他主持开展了全市文物的大普查工作。与此同时,他认真贯彻中央在北京、上海市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对调整、提高我市博物馆展览与陈列内容,规范和加强流散文物征集、管理工作,出口文物的鉴定工作和地下文物的挖掘和保护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
杨奎章出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加上经常与文人打交道,因此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知识分子有深厚的感情,对人才十分爱惜。到市文化局挂帅后,他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路线方针,拨乱反正,给知识正名,为知识分子平反。他协助市委、市政府积极为“文革”中受迫害的文化系统的知识分子落实政策,解决遗留问题,让他们放手大胆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他带头呼吁各级领导机关要有识才的伯乐、有容才的雅量、有用才的本愿,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问题,抓紧抓好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工作。
出版作品
改革开放,让杨奎章这位文化人,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重生,而且在文艺领域也获得了新生。据了解,这一时期,从政之余,他笔耕不断,文艺理论、杂文、散文、传统诗词等“精品”之作,接连不断地发表于《1949—1997广东散文特写选》(1979年)、《不惑集》(1984年《人民日报杂文选》)、《岭南散文八十篇》(1984年)、《东风旧体诗词选》(光明日报文艺部1985年编)、《纵横集》(1985年《人民日报杂文选》)、《岭南当代诗词选》(1986年)、《中华现代诗词千首》(1988年)、《风华杂文获奖作品选》(1989年)、《岭南杂文选》(1991年)、《现代千家诗》(1992年)。1994年,他还出版了诗词集《片叶集》,收入诗词作品400余首。
书法
杨奎章不但精于写作,而且还是一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受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教训,他7岁即临颜、柳楷贴,后转行书,师法“二王”,尤其喜爱王羲之行草。他的书法,惟颜师古而不泥古,出新而不离灵动;笔力遒劲,清新刚健,潇洒超逸,气韵生动,富于时代精神。他的书法作品,多写自撰诗词,融书情墨意于一体。他的诗词,直抒胸臆,不事雕饰。或感时怃事,忧思患虑,心肠炽热,爱憎分明;或寄情山水,笑傲自然,借物抒怀,触景蕴意;或历练艰难,感悟人生,怀亲赠友,一片赤诚。
杨奎章的书法新作先后在广州市、北京、杭州市湖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新加坡、台湾、韩国展出,并刻石陈列于桂林中日友好书法碑廊,湖北荆州古城碑林、白云山南海神庙等处。1985年和1986年,他先后随广州诗社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和泰国,1987年他参加了新加坡中华书会主办的“新加坡首届书法营”活动,并作专题讲学。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大陆、台湾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和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对文化界影响
作为一名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报人,杨奎章先后担任过粤赣边区和平人民义勇队《大众报》总编辑、香港特别行政区《光明报》编辑、《文汇报》评论员、广州《联合报》主笔、《广州日报》编委兼秘书长,还著有《杨群杂文选》,粤海诗词丛书《片叶集》,评论《秦牧散文的风格》,散文《海内有知己》、《盛世危言》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界名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人物事迹
工作
出版作品
书法
对文化界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