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荫华
近代历史人物
李荫华(1877 一1939 ) ,字蘖心,出生于宾川牛井街。父名李明轩,弟兄三人,荫华居长。
父母早丧,家庭贫寒仍能刻苦自励。县生周官营人吴德山怜其清苦,以长女招赘荫华,取名吴炳桓,字平阶。后来,吴德山有女承吴宗嗣,荫华又率家人归宗,复姓李。
李荫华性恬静质朴,幼时努力向学,人赘吴姓后,更加奋发。18 岁入县学,24 岁中清光绪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当时,清朝政治腐朽,外患频繁,荫华无意做官,不愿入京会试。回乡任笔山书院山长,教授学生。
李荫华为人,高亢耿介,嫉恶如仇,因此迭陷冤狱。宣统年间,知州张汉皋讥笑宾川县无人,李荫华愤激之下当面斥骂张“瞎了眼睛”。后因诉讼,荫华被捕人狱,辛亥革命后才得到释放,于是居家闭门读书。
民国2 年(1913 ) ,宾川开办地方自治,县长陈谦委派李荫华为自治公所文,荫华以“庸碌不才,未能深谙自治性质,恐贻误地方。刑余之人,倘再侧身公务,即人不非笑殊自羞惭,且累我县长贻失人之讥”,坚请辞职,陈谦不准。李荫华又提出要求:一,请期限三月,多则半年;二,辞谢薪金,地方公款支绌,愿自备伙食。陈谦均不同意,荫华再次坚请,为成其志愿,才同意要求。
人物生平
李荫华曾先后担任县立高等小学堂、师范讲习所、私立德臣中学国文教师,对教学工作一贯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为地方培育了许多人才。
民国5 一6 年,县知事李藩聘请李荫华总《 宾川县志》 ,成稿16 卷,计10 余万字,准备付印。由于辗转传阅,志稿在平川因故被焚毁。民国9 年,受聘编成《 宾川县地志资料细目清册》 及附表,计2 册2 万余字。
李荫华一生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清末教谕张品三夫妻(外地人)相继死于宾川任所,遗子尚幼,身后萧条。荫华捐资葬,修理坟墓,抚恤遗孤。每年清明节邀集同好,备香帛酒食亲往扫墓,数十年如一日,乡人称颂。
民国14 年(1925 )秋,滇西镇守副使罗树昌永胜县谋独立,派其弟罗树发率所部千余人侵略宾川县。消息传来,人心惶惶。战守无定议,县长闻风逃走,团兵撤退,县城陷。附近各地匪徒蚁附屯集县城一带,捆人勒赎,寻仇报复。李荫华目睹当时情况,认为要保护地方不遭毁坏,不可无人主持。于是离家进城,挺身自任,昭告地方父老精诚团结,全力应付。一面将沦陷实情密报省城;一面佯与入城罗军周旋,凡所需粮统一供给,不使自行征发蹂躏地方。当时,古底人子肇商任罗军参谋长,出于对家乡的关心,也十分注意部队纪律。后来省军临境,不费一枪一弹,罗军及所号召匪徒,自行撤退,使宾川县人民免遭战祸。事平息后,李荫华仍回周官营村居。
民国17 年,县长严鉴委李荫华为县务委员。他写了辞职小简,终不就职。
李荫华题所居为“遁园”,常与地方文人或外来学者为诗酒之会。
民国19 年,宾居李培炎兄弟为使其父李光炳的牌位人祀乡贤祠,事前,曾由地方士绅联名盖章,报请省政府批谁,并以李荫华德高望重,列名领衔。李拒不盖章。后来,牌位被人砸碎,诬为李荫华指使,连同长子李璠、侄子李燕石均逮捕人狱。两年多后,冤情大白,才得释放,身心已受到严重摧残。
1939 年6 月24 日,李荫华因病逝世,终年62 岁。
作品
所著诗文多已散失,现仅存《 遇仙坡碑记》 、《 步云桥记》 、《 创修宾兴楼序》 等数篇。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