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
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
制锦市街道,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街长214米,宽约4—7米。由于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老
济南市们故而给它起了一个带有浓重行业特色的名字———剪子巷。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记录着古代济南因修建
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古时的济南城由于地质构造和诸多地理因素而变得南高北低,中间低洼,
存有大量
涌泉、湖泊。远在明末清初,“剪子巷”一带的广大区域是一片沼泽或是养鱼种藕的藕池地,只有寥寥可数的三两茅舍。后来,藕池被逐渐废弃,填成平地,陆续出现民居、店铺,形成了
大板桥、小板桥、曹家巷等几条水巷。据有关文献记载,“剪子巷”是借
济南市名胜
趵突泉公园和西关码头之地利而兴起的。
北宋熙宁年间,济南
知府曾巩在大明湖北岸修筑
汇波桥,疏通城区积水。到了宋金之交的
完颜亶天会三年(1137年),济南又开凿
小清河,将流入济南北部湖泊地带的泉水引入
渤海,城区由南向北逐渐涸为
平陆县。那时趵突泉和大明湖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自元代以来,运河
漕运大兴,济南既有运河流经,又有以盐运为主的大、小清河,除泺口码头外,西关一带也已成为盐粮货运码头。
明朝始以济南为省会,大规模建城与兴修
水利工程并举。
洪武四年(1371年),
济南市重建城墙,在原来土城墙内外以砖石建成“高三丈二尺、阔五丈、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的砖石城墙,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同时挖掘了“阔五十丈、深三丈”的
护城河。此时的济南已经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商业城市,铁业、盐运和丝织业尤为兴盛。
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年),经过
疏浚的
大清河与会通河(今
大运河)相连接,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济南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到明代中叶,济南西关作为城门外最繁华的地方,船舶货运来往、作坊云集、商铺林立,也出现了以铁具作坊集中、尤以制剪子闻名而著称的“剪子巷”,因制梳子而闻名的“篦子巷”等独具特色的商业街。
清康熙、
乾隆,“剪子巷”一带已经是
济南市最繁华的
手工业、商贸区了。“剪子巷”成于明中叶,繁荣于清
康熙帝、乾隆时期。而到了清末,这一带已是真正的繁华之地了。清
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
章丘区的铁匠们纷纷涌入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等
小农具。巷子两旁多为铁器店,店铺多为二层楼房,前店后坊,或上宅下店,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旧时的剪子巷东南就是
趵突泉公园,泉边有的是小商小贩,也是说书卖艺人云集的所在。所有小商小贩、本地的和外地的艺人、到泉边去的游人,都必须经过剪子巷,剪子巷因此热闹非凡。因为有这许多人来此赶集,巷子里还有大
小数家旅店和饭店。
其实,剪子巷最动人之处还不只是这些老店铺,巷子与附近的水巷桥梁才真正构成了老
济南市的独特风貌。已故
台湾省著名美食家、散文家
唐鲁孙生前曾有一次作客济南的经历,此后他在《济南的泉水和鱼》一文中记述了旧时济南剪子巷这一独特的风貌,他写道:
城南有条叫“剪子胡同”(即剪子巷———笔者)的路,不论天旱天雨,这条街总是积水盈寸,路人都得自两旁骑楼下绕道而行。当年
张宗昌为
山东省督办时,曾命人在剪子胡同加铺一层三寸厚的石板,怪的是三寸的石板铺上了,水却依然漫出一寸多。这石板下的泉水,夏季凉透心扉,可冰水果;冬季蒸汽迷,有如温泉。掀开石板,水中密密长满绿如
青苔的长水草,成群的青
草鱼悠游其间,其肉既鲜且嫩,毫无腥气,其外观与
台湾省的草鱼类似。
我的朋友王谦曾任山东
电报局长,他家就住在剪子胡同。有一回我在他家做客,他带我到后花园,吩咐用人把花圃中的石板撬开一块,只见其中泉水淙淙,垂手一捞便是两条生蹦活跳的青草鱼,那情景真是又有趣又神奇呢!”
其实,在
趵突泉公园周边的老街巷中岂止是只有剪子巷具有这种特有水巷风貌,笔者将在记述与剪子巷相连的花墙子街时还要给读者诸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