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科
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
九科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在清代,特别是太医院内,设有九科,分别是大脉、小方脉、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咽喉、正骨。每个科室都有专门的御医、吏目、医士负责治疗相关疾病。
历史沿革
九科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当时医学被分为九个科目,包括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小儿科)、风科、产科学、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金镞兼书禁科、金镞兼折伤科。到了元丰年间,金镞兼折伤科被撤销,同时增加了针灸科,仍然保持了九科的设置。这种分类法一直延续到宋代末期。清代初期,医学分为十一科,但在爱新觉罗·颙琰二年(1797年)进行了调整,缩减为九科,分别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然而,此后又有过多次变动,如嘉庆六年(1801年)之后,医学分科经历了八科、七科、五科等多种变化。
参考资料
九科.中医大辞典.2024-11-01
古代中医分科-清代九科.抖音短视频.2024-11-01
《中医词典》h~j.中医世家.2024-11-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