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栾恩杰,1940年10月25日出生,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生于吉林省白城地区,原籍辽宁省沈阳市。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1968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研究生毕业。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人物简介
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参与组织、主持首型潜地战略导弹和首型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研制,提出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型谱化、系列化发展思路,适应了发展需求。参与组织、主持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提出深空探测“探、登(住)”和“绕、落、回”的技术发展路线,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在航天型号和工程研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为中国武器装备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长期工程实践中,提出了适合国情的系统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并取得显著效果。主编出版了《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撰写出版学术专著《航天系统工程运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事迹
教育经历
1958年9月,邓小平到哈工大视察,提出“哈工大要搞尖端”。为此,哈工大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
1960年,20岁的栾恩杰从铁一中(现齐齐哈尔中学)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来到省会哈尔滨市,在这里度过的5年大学生活,成为栾恩杰人生中的重要经历。
栾恩杰正好赶上哈工大的专业调整,他被从电机系转到控制系,学习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陀螺仪是飞行器里的核心器件,飞机、导弹、飞船飞行时的姿态就是由陀螺仪控制的。
这个偶然的专业调整,奠定了栾恩杰一生的事业方向。
大学时期,栾恩杰读书用功,成绩出众,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他的学习经验,还被刊登在哈工大的校报上,题目就是《栾恩杰是怎样学习的》。
许多年后,在栾恩杰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领军人物时,回忆往事,他仍认为大学5年的学习生活,为他积累了很多优秀品质,尤其是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更是让他获益终生。
“我要感谢老师教给了我基本的、扎实的功夫,虽然技术千差万别,但原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我这么多年工作的体会,也是哈工大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
1965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精密仪器专业读研究生。
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1968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栾恩杰,被分配到内蒙古的七机部第四研究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这里做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1970年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技术员。
此后的几十年,他的工作经历,再没离开过航天。他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副所长、所长,再到研究院副院长,逐步完成了由一名技术人员向管理者的转变。
1978年后,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十七所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4年后,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
1993年6月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1998年4月任国家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
2001年6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国家航天局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六届副主席。
2006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七届副主席。
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演艺经历
2022年1月2日19:30,参加的《多YOUNG科学夜》在央视频上线。
主要成就
栾恩杰与航天局
1993年,栾恩杰出任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走上领导岗位,1998年升任局长,兼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质量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工作,直至2006年卸任。
在主政航天局的8年时间里,他主抓的其他工作也惊天动地。他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作为总主编,组织几千名各个领域的专家,用2年时间,撰写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该书成为我国第一部集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专业名词术语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在深空探测科学研究方面,提出并指导了小行星附着等前瞻性课题的研究,为探月工程立项及中国以探月为起点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间,栾恩杰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其个人获得的奖项证书,更是不计其数。
栾恩杰的航天事业,从普通的技术人员起步。栾恩杰曾说:“在我当航天局局长的时候,赶上中国航天创造的很多第一。我感到,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航天这样表现高科技的实力和综合科技的发展;没有哪一项事业,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奋全民族的精神。”
栾恩杰与探月工程
1998年,他一出任国家航天局局长,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摆在他面前,我国正式启动了探月工程的规划论证。之后的2000多个日子,栾恩杰做了大量前期数据和实验的准备工作。
探月工程被批复的那天,他写下了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对于探月工程,栾恩杰有着很深的感情。2004年1月,我国探月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他清楚地记得工程被批复的那一天,正好是猴年的大年初二,当晚,他用自己最惯用的情感表达方式,记下了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感慨,他写下了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2004年,已64岁的栾恩杰又多了一个头衔“探月工程总指挥”。这一年,栾恩杰请来了一批各个领域资深的老科学家,组建了一个近万人的庞大工作团队,在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嫦娥工程”的三个大步走。“2004年是开局年,2005年是攻坚年,2006年是建造年,在航天史上,仅用三年,就拿出卫星而且是新星,确确实实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栾恩杰说。
虽然已经搞了近40年的航天事业,看了无数次发射,经历过各种成功和失败,但每次进发射场,栾恩杰仍会掉眼泪,成功了高兴地落泪,失败了痛苦地落泪。
人物轶事
栾恩杰是满族人,1940年出生在吉林省白城市,在5个兄弟中排行老大,祖籍辽宁省沈阳双楼子村,童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度过。栾恩杰的父亲是1945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一直工作在铁路战线。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铁路运输工作,曾获朝鲜领袖金日成主席颁发的国旗勋章。栾恩杰的母亲没上过学校,却能看报、读信,她的文化是解放后在扫盲班学的。栾恩杰的一个舅舅在当时的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空气动力系留学,学习非常出色。母亲经常用舅舅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故事鼓励他。
6岁时,日本战败,栾家举家从白城县(今白城市),搬迁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栾恩杰的少年时期在齐齐哈尔度过,因此,他总将这里称作家乡。
栾恩杰自幼活泼顽皮,天资聪明,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上中学时,他订了一份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其中就有动物、植物、天文的知识,尤其是里面介绍了太阳系,介绍了水星、金星、火星、土星等等。应该说这本杂志对他有科学启蒙的作用。
在上高中时,栾恩杰听到了关于火星上有人造“运河”的故事,并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对火星“运河”的强烈兴趣,对宇宙奥秘的心向神往,栾恩杰慢慢地产生了长大后搞科学研究的愿望。这种愿望得到了父母的鼓励,也得到了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鼓励。1960年,栾恩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
栾恩杰到哈工大报到后,被分配去控制系学习。他学的是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这是哈工大新开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当时是高度保密的,对外用代号代替,连陀螺原理对外也用代号。
1965年哈工大毕业后,栾恩杰在舅舅的鼓励和父亲的支持下,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主攻静电悬浮陀螺等当时国内的尖端学科。
1968年,栾恩杰奔赴内蒙古,进了刚刚组建的国家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当时国防和航天需求的关键技术,为了进行某种型号新型导弹制导研究,担任工程组长的栾恩杰和几个单位的专家一起,面对先进大国对技术的封锁,怀着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的决心和毅力,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反复实验,用13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任务,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为发展航天技术奠定了基础。
从研究室副主任,到研究副所长、所长,再到研究院副院长,直到1988年担任第一个“一弹两用”的总指挥,栾恩杰在中国导弹控制技术、型号研制管理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栾恩杰作为第一次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
作为老一代航天人,栾恩杰对有志于航天事业的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他利用各种机会到大中院校作专题报告。他曾写过一首诗《接力,一代胜过一代》。
1998年栾恩杰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时,他组织专家编写了航空航天方面的系列科普读物。他提出:“出书就要出精品”。在审稿时,他亲自动笔逐字逐句地认真修改。这些科普读物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并荣获了科普图书一等奖。为此,他专门填了一首词《水龙吟·贺科普丛书出版》。
栾恩杰作为总主编,组织几千名各个领域的专家,用两年时间,撰写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成为中国第一部集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专业名词术语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工具书。
工作之余,栾恩杰时常有感而发写诗填词,写豪情、写友情、写亲情、写心情。2005年12月,他出版了诗词集《村子情怀》。
栾恩杰的爱好
栾恩杰是一个喜欢用诗表达情绪的人。成功完成发射任务时,亲人故去时,看了一篇好文章想抒发情感时,甚至在街头看到城管查抄小贩,他都要写首诗,表达情绪。栾恩杰说:“闲暇时,我看一些书,什么书都爱,也时常有感而发地写上几句,诗为言声,且有声外之意,我于诗词并不精通,只是一个爱好,特别是填词,总存一种乐趣。”
闲暇时,栾恩杰爱读书,而且什么书都读,包括工作需求的书,比如关于世界上最新升空理论的书,还有大科学家的著作,比如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欧基里德的《几何原本》等。他还通读了\u003c鲁迅全集\u003e18卷,《论语》反复读了3遍。读了\u003c江泽民选集\u003e以及《大国崛起》、《话说中国》乃至一些佛教经典书籍等等。
栾恩杰的家人
1969年,29岁的栾恩杰与妻子王胜萍结婚,此后的30余载,他们牵手走过。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外地搞实验,当时交通中断,通讯不畅,不得不让妻子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去桂林父母家暂避。儿子曦曦一岁时发高烧,妻子抱着孩子去医院打针,由于连续过量注射庆大霉素等降烧药,导致孩子听力失聪,造成了终身残疾。”提到亲人,栾恩杰总觉愧对妻子和孩子。
“我爱我的妻子,片刻都不愿离开她,没有她,我不知与谁分享忧喜,我不知哪里是我的家。”在一首诗里,栾恩杰热情地表达他对妻子的感情。
在一次庆功会上,同事们要求栾恩杰也表演个节目,在麦克风前,栾恩杰动情地唱起了小时候的儿歌———我的小娃娃。这是几十年前在东北时,栾恩杰的母亲经常哼唱着哄他睡觉的一首儿歌,几十年后,栾恩杰仍然清晰记得曲调和歌词,唱着唱着居然动情地掉了眼泪。
栾恩杰是个易动感情,也重感情的人,作为航天工程的管理者和科学家,栾恩杰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但他对家,对妻子,有着深深的眷恋。
大家眼中的栾恩杰
在工作上,同事称他可敬;在生活上,大家称他是“幽默风趣、爱激动的可爱老头儿”。他还喜欢用诗表达情绪,其弟称他是一个耕天的诗人。
栾恩杰的自我评价
评价自己的一生,栾恩杰称,“我一开始搞技术工作、设计工作。随着职务的提升,从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院院长,到航天局长,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但我有一条,绝不丢掉脚踏实地的作风,绝不能随着职务的提升就脚不沾地。这个地就是工作的质量、技术的发展、型号任务完成的进程、每次实验的过程,就是要接触实际。”
个人荣誉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获2003年、2004年、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1979年国家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2012年11月,第8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珠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嫦娥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获得“终身奉献奖”。
2006年,在人民大会堂耀眼的灯光下,栾恩杰和建筑大师吴良镛、艺术大师乔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系列英才奖,颁奖词称赞栾恩杰是“我国著名的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这句颁奖词,概括了他一生在航天事业上的两大建树。
主要著作
2022年9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的新作《泊然思絮——栾恩杰论文选编》在北京首发。该书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这是继2009年《耕天思絮》出版之后,栾恩杰院士出版的第二部论文选编。
参考资料
栾恩杰.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2-07-23
《泊然思絮——栾恩杰论文选编》首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2-10-18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演艺经历
主要成就
人物轶事
个人荣誉
主要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