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成
豫剧表演大师
唐喜成(1924年-1993年),是中国豫剧大师,被誉为“豫剧第一生”,豫剧生行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十岁时进入河南省长葛县万乐社科班学习豫剧,后拜师魏德海、高永安、吴同保等人。他以“二本腔”(假声)演唱豫剧,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唐派艺术流派,成为一代伟大的豫剧宗师。
唐喜成的艺术生涯始于18岁,当时他在中牟县登台演出,正式成为豫剧表演艺术家。他曾在中原豫剧团、河南省人民剧团、河南省歌剧团、河南豫剧二团等单位工作。他的代表作包括《南阳关》、《辕门斩子》和《三哭殿》等。
唐喜成是豫剧唐派的创始人,他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享誉豫剧界。他的艺术造诣成就为豫剧生行的最高峰,对豫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被称为豫剧第一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和国家一级演员。
唐喜成于1993年逝世,享年69岁,葬于河南荥阳北邙陵园。
人物生平
唐喜成童年时生活贫困,为了寻找出路,母亲勉强同意他学戏。他十岁时进入长葛县万乐社科班,在魏德海、高永安、吴同保等师傅门下学艺。初次登台时扮演小角色,但凭借着灵巧的心思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迅速掌握不同角色的表演技巧和台词唱腔。在一次机遇下,他大胆尝试扮演国母,意外地获得成功。
从此,他以清脆的“娃娃腔”开始扮演旦角,如在《双官诰》中饰演三娘等角色。十五岁起,他正式演出《刀劈杨藩》、《反西唐》中的樊梨花,以及《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等角色,当地群众称赞他为小铜腔嘴头巧。
然而,十七岁那年,随着变声期的到来,他的嗓音发生变化,给初露锋芒的青年演员带来巨大挑战。老师们既同情他的困境,又鼓励他不要放弃,因为没有大本腔,还有二本腔可以发展。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孜孜不倦地练习,最终掌握了“二本腔”,同时也不忽视武术身段的训练,为他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新的活力。随后,他出演了《长坂坡》中的赵云,以及《对花枪》中的罗成等角色,当地群众称他为“响八县,一拿三”。
十八岁时,他正式登台表演,之后与豫剧大师阎立品合作演出多部剧目。1951年加入“中原豫剧团”,后在河南省人民剧团、河南省歌剧团、河南豫剧二团工作。1956年加入党组织。1956年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得演员一等奖。他的音域广阔,声音洪亮,高低音衔接自然。
自1958年以来,他主要出演老生戏,如《洛阳令》中的董暄、《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等角色。他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省政协委员。
人物逝世
1993年因病逝世,享年69岁。
唐喜成墓地位于风景秀丽的北邙陵园精品区内,墓碑碑体采用肃穆庄重的中国黑花岗石制作经,美观而又大方。是众多唐派弟子追忆恩师时常去的地方。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唐喜成先生对于唱腔的重视可见一斑。他对于经典唱段如《李世为》和《俺杨家赤胆忠心把国保》的演唱,注重音域运用和吐字准确。他巧妙地运用二本腔,将高低音域相差八度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唱腔既悦耳动听又稳健大方。在气息控制和声音运用方面,他展现了过硬的技艺,使唱腔更加生动有力。
特别是在《俺杨家赤胆忠心把国保》中,当演唱到“血”字时,唐喜成能够准确表达出杨延景忠诚、受伤和愤怒的情绪。他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充分发挥了二本腔的特点,并吸收了豫西调的旋律,通过巧妙的移位使整个唱腔流畅而连贯。这样的处理既展现了人物内心激动的情感,又保持了唱腔风格的统一完整。
唐喜成对唱腔尤为重视,如“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一段唱腔,不仅悦耳动听,稳健大方,而且是运用二本腔,高低音域相差八度,吐字尚能真切,悠然自得。若在气息控制,声音运用上无过硬的本领,是难以胜任的。
主要成就
唐喜成是中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大师,被誉为豫剧生行第一人和豫剧"唐派艺术"的奠基人。他以出色的二本腔(假声)演唱技巧而闻名,尤其在豫剧生角的演绎上独树一帜。
唐喜成从十岁开始学习豫剧,后来专攻沙河调男旦。17岁时嗓音受损,为此他回到开封市刻苦练习武功,并开始研究假声唱法。经过长期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精湛的二本腔技巧,成为一位既能唱歌又能表演的生角演员,被称为“响八县,一拿三”(即生、旦、净三个角色都能演)。
唐喜成的演唱风格以假声为主,但他的音域并不窄,声音洪亮而自然,高音和低音之间的衔接流畅自如。他的吐字清晰,即使在唱高腔时也能保持柔和而悦耳的音色,这在梆子戏的二本腔演员中是非常难得的。在他五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运用雄浑而委婉的二本腔演唱方式,以及细腻而真实的表演技巧,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正直、廉明和潇洒的生角形象。
人物评价
戏剧网评:唐喜成先生不仅在传统戏的演出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而且在现代戏的演出中,如《夺印》中的陈有才,《节振国》中的节振国,同样也受到群众的称赞,豫剧中有“十生九唐”之说。
人物轶事
演出轶事
唐喜成是一位年迈的艺术家,尽管他身患心脏病、糖尿病和白内障等多种疾病,但他依然坚持跟随剧团进行巡回演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剧院还是高台,他都非常认真地演出每一场戏,从不因环境变化而有丝毫的松懈。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南阳关》,这是一出武生戏,要求演员唱念做打,非常繁重。即使对于年轻人来说,演这个角色也很吃力,但唐喜成扮演的伍云召依然充满活力,情感真挚,形象鲜明。他不仅能唱会念,还能运用一些复杂的武打技巧,比如城楼上的趟马、开打时的武打动作、落马时的摔叉以及败阵时的抢背等,他的表演令人赞叹不已。
有一次在开封市演出《南阳关》,戏结束后观众热情高涨,不肯离去,唐喜成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不顾疲劳又为他们清唱了三段唱腔。1990年冬天,在安阳解放剧院演出结束后,观众仍然热烈鼓掌,唐喜成再次登台为观众清唱,他一连为观众唱了五段戏。观众们非常感动,纷纷涌到后台想见一见唐喜成,并和他交谈。尽管唐喜成还没有卸妆,但他毫不在意地和观众亲切交谈,一直把他们送到剧院大门口才挥手告别。每当大家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过度劳累时,他总是坚定地说:“观众辛辛苦苦挣钱来看戏,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喜爱。如果在舞台上出现漏洞,没有把戏演好,那就是欺骗观众,就是犯罪。”
除了演好自己代表性的剧目,唐喜成还主动扮演其他角色来配合其他演员的戏份。比如,在《抬花轿》中他饰演周定,在《下陈州》中他饰演州官,在《审命》中他饰演林有安等。尽管这些角色没有太多的戏份,但通过他的塑造,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坚持练功
唐喜成先生是一位极其勤奋的艺术家。他不辞辛劳地学习和练功,坚持了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开始练功,无论演出的角色有多复杂、多辛苦,他都毫不退缩。以1985年在开封演出的《天门阵》为例,他扮演杨延景,在戏中需要连续进行三次进帐的动作,并且还要进行精彩的武打表演。然而,即使在演出结束后,他仍然不顾疲劳,约定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到公园指导其他人练功练唱。那个冬天的早晨非常寒冷,可他已经在五点半之前就开始自己的练习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许多老艺术家一样,被送到农场进行改造。在那个前途黯淡、个人困境重重的时期,他仍然坚持刻苦学习和练功。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通过观察苹果园学会了识谱、记谱,并且还能够为自己设计唱腔的音乐。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没有机会上学,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刻苦学习。即使在外出演出期间,他也会带上各种字典、文学、历史和艺术方面的书籍放在枕边,以便随时学习。从不识字到后来能够修改剧本、编写唱词,他的进步令人佩服。他无论多忙多累,每演完一场戏都会认真地写下总结日记,记录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宽人律己
唐喜成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勤俭节俭的品质,与他在艺术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有一次,在登封市演出后,唐先生在自己的住所里做了一碗清淡的面食。不慎将一片叶子掉在地上,但他却捡起来洗净后放回自己的碗中。
除了上台演出和参加活动外,唐喜成平日里穿着练功服和练功鞋,很少穿高档衣服,以免影响练功效果。剧团外出演出时都自带行李,而袁国营总是比其他人早一个小时起床,为自己先整理好行李,然后到唐喜成的住所门口等候。然而,每到换地方赶场的时候,唐喜成总能早已把行李整理得整整齐齐,让袁国营感到惊讶。即使在这样的细节上,他也尽量不让别人为他费心。这些小事展现了唐喜成先生的谦逊和勤俭节俭的品质。
对待徒弟
唐喜成先生在对待徒弟的态度上,既是严师又如慈父。每当徒弟们见到他,无论何时,都会立即投入戏谈和表演教学。他将发音吐字、人物情感表达、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方面面都讲得十分认真,并且亲自示范。因为他觉得徒弟们在各地剧团工作辛苦,机会不多,所以只要有时间,就抓紧教给他们一些戏艺,不让他们白跑。有一次,他因患心肌梗塞住进医院,袁国营得知后赶到探望。在拔除输液针管后,唐喜成马上开始向袁国营传授表演技巧,强调演戏需有棱有角、有爆发力,文戏武唱,边说边做直至满头大汗。即便在众人劝阻下才停止。他深知自己的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表演感受难以言传,因此鼓励徒弟们多观摩他的表演。每当徒弟们看他的表演,他都像是在为徒弟演戏一样认真,担心自己的不足之处会影响徒弟的理解。为了帮助徒弟在艺术上不断提高,他常常在台下观看徒弟的演出,及时指正缺点。有一位徒弟曾因害怕唐喜成观看自己的演出而紧张,唐喜成则为了不影响他的情绪,故意表示自己去休息了。演出结束后,他才会详细指出哪些地方演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后来这位徒弟才知道,唐喜成是站在剧场后面的墙边观看自己的演出。
参考资料
唐喜成.qq音乐.2024-02-05
豫剧大师“唐喜成”.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5
豫剧名旦六大家.商丘市豫剧院 .2024-02-05
这才是唐派唱腔!.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逝世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演出轶事
坚持练功
宽人律己
对待徒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