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泳馆
1983年建立的六角形游泳馆
上海游泳馆是一座按照国际比赛标准设计的大型温水游泳馆,于2023年转型为“市民水上运动中心”。其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1300号,徐家汇体育公园内,上海体育馆的东南侧。
上海游泳馆建成于1983年。其占地3.75公顷,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可容纳4000名观众。上海游泳馆的外形为不等边六角形,东西轴线长度为93米,南北轴线长度为90米,最高高度为29米。其屋面结构采用三向正交变高度钢管网架,立面则采用淡绿色磁砖墙、湛蓝色的大面积隔热玻璃和铝合金贴面的宽大挑檐。2023年翻新后的上海游泳馆场馆外立面设计延续了原设计的立面竖向肌理。
上海游泳馆建成后承办了多项国际重大赛事,并获得了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内的多位体育界名人的赞誉。1988年,上海游泳馆凭借其独特的不等边六角形建筑风格和玻璃幕墙结构,被评为中国建立以来43座著名优秀建筑之一,并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游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上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年间。据《上海体育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西方侨民在跑马厅建造了上海第一个游泳池,但仅限于西方人使用。民国4年(1915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设立了游泳项目,中国队获得团体冠军。这次比赛对推动上海游泳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期,上海的许多专业游泳设施主要供外国侨民使用。然而,由于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租界工部局管理的虹口公共游泳池于民国17年(1928年)向所有市民开放。
1929年,叶为怡、陆礼华、俞斌祺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游泳会,义务指导游泳爱好者。同时,中国游泳会联合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及中国女子体育师范的部分成员,发起成立了上海市女子游泳会。会址设于两江女子体专游泳池(现今邯郸路运光新村),每年公开举办一次女子游泳赛。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游泳运动得到了显著发展,全市已有20余处专业游泳池。1953年10月,上海市游泳队成立,最初名为华东体训班游泳队。当时由于北京缺乏训练场地,中央体训班游泳队前往上海训练。
规划建设
在1959年首届全运会前夕,上海就提出建造一座万人体育馆,计划用于体育比赛、训练、集会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上海体委随即提交了申请报告,并于1959年9月获得上海计划委员会批准。体育馆工程于1960年征地9.2公顷,并于同年3月开始打桩建设。但不久之后,由于中国政策调整,工程停建。然而,这块基地一直保留用于体育设施建设。1973年春,停工13年的体育馆项目重新开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于1975年8月建成,命名为上海体育馆,上海市民俗称其为“万体馆”。
在体育馆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上海规划院对基地的扩展与发展条件进行了研究,建议利用中山南路的原有走向,将规划路中心向南移,合理压缩中山南路的转弯半径,使整块基地扩大了四分之一,达到了35公顷。因此,可以将原来按照一字形顺序排列的馆、池、场,改为馆、池、场三足鼎立的布局,规划保留大型体育场用地,并配备必要的附属设施。这基本形成了“上海体育中心”的整体概念,而上海游泳馆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迎接1983年五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5月批准建设上海游泳馆。1981年,上海游泳馆开工并于12月11日打下了第一根桩。7月18日,其屋盖网架整体移位吊装一次成功。9月15日,上海游泳馆完成全部看台吊装。1983年3月6日、17日及4月5日,上海游泳馆的比赛池、训练池分别验收合格。5月,上海游泳馆的工程全部完成,并于8月交付使用。9月,第五届全运会举办,上海游泳馆承办了游泳、跳水和水球等项目的比赛。1984年,上海游泳馆举办了国际跳水邀请赛。1985年4月,其又举办了第四届世界杯跳水赛。
2002年,上海游泳馆开始对外开放。2006年8月3日,上海国际跳水赛女子双人三米板决赛也在上海游泳馆举行。此后,上海游泳馆承办了多项国际重大赛事。2011年8月1日,特奥会大使、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上海游泳馆参加活动。2023年4月2日,上海游泳馆翻新回归。2024年夏天随着高温不断,自8月以后,上海游泳馆客流量增加了15%左右,其中不乏每天打卡游泳的泳客。
建筑位置
上海游泳馆位于上海中山南二路,徐家汇体育公园内,上海体育馆的东南侧。
建筑特征
场馆设计
上海游泳馆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并由上海建八公司总承包施工,上海机械施工公司、上海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分别承担吊装和设备安装,同时它也是建筑师魏敦山继上海体育馆后又一个著名的体育项目设计作品。上海游泳馆占地3.75公顷,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可容纳4000名观众。上海游泳馆的外形为不等边六角形,东西轴线长度为93米,南北轴线长度为90米,最高高度为29米。其屋面结构采用三向正交变高度钢管网架,立面则采用淡绿色磁砖墙、湛蓝色的大面积隔热玻璃和铝合金贴面的宽大挑檐,虚实对比鲜明,充分展现了体育建筑高大、粗犷的艺术风格。2023年翻新后的上海游泳馆场馆外立面设计延续了原设计的立面竖向肌理。
上海游泳馆采用4层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沿建筑周边分布28根钢筋混凝土柱子用来支承屋面,其屋顶采用重达561吨、面积7690平方米的钢管网架结构,由机械施工公司的工人一次性整体吊装到4根50米高的独脚把杆上,配置8台10吨卷扬机进行网架提升安装,这是继上海体育馆之后,上海市第二个大型屋面网架整体吊装工程。其屋顶下方则设有三座横贯南北的巨型拱桥,桥上安装了142盏1000瓦的灯,照明亮度可自由调节,晚上通电后宛如一座“水晶宫”。
建筑布局
改建前
上海游泳馆整个馆厅为四层,底层东部为运动员休息室和淋浴室,西部设有跳水运动员陆上训练床、舞蹈房,二楼东部为办公室,西部为贵宾区、会客厅、休息室,三层为观众休息厅,厅内设有小卖部、衣帽间、卫生间,四层东西两侧为观众席位。上海游泳馆大厅南面设跳台、跳板一组,北面设计时计分牌和灯光设备,东西两侧设看台,并设有21×50米的游泳池、25×20米和5.5米深的跳水池、8×50米的训练池,以及10米高的组合式液压升降跳台和运动员专用升降电梯。
上海游泳馆的比赛大厅为90×93米的六边形平面,面积为6117平方米,净高为16.5米至21米。游泳池和跳水池呈一字形排列,其东西两侧设有4100个座位的看台,共24排,按照最佳视觉效果以阶梯状布置,并分成6个观众席区,以确保视距近、方位好。座位采用红、黄、蓝、绿、白和紫色六种不同色彩的玻璃钢靠背椅。为了减少游泳池水波的噪声,其平顶及墙面采用铝合金微孔板吸声保温构造,并配备通风设备。照明设计包括泳池壁上的34个水下照明灯孔,并开设4个大屏幕观察窗口,可供水下摄影、录像和观摩。期顶部采用了灯桥形式在比赛区上空集中布灯。游泳馆的最底层是鼓风机房,可以保证每个观众每小时呼吸到25立方米新鲜空气。
比赛池的容积为3000立方米,水温保持在24~25℃,采用一套净水系统,每8小时循环一次。跳水池的容量为2250立方米,水温维持在26~27℃,训练池的容量为680立方米,水温同样保持在24~25℃。跳水池和训练池共用一套净水系统,每10小时循环一次。水加温系统采用了汽水交换快速热交换器。净化系统则配备了6台直径2.5米、长度6.5米的压力滤池,滤料选用多种级配的石英砂。
改建后
改建后的上海游泳馆共有四个楼层和四个泳池:一至二层保留了原有的标准泳池、培训池和跳水池,三层新增了儿童池,三层和四层设有配套用房。楼层之间采用流线型设计,分别以浅海、深海和海底世界为主题,呼应不同的分区。其标准泳池的尺寸为50米×21米,浅水区深度为1.2-1.6米,深水区深度为2.1-3.1米,设有8根泳道。改建后的上海游泳馆拆除了泳池两侧的看台,并用开放休闲区取代原本的看台,使得空间更加宽敞通透。延伸至吊顶的波浪型栏板,象征着水的流动与韵律。泳池顶部设置了光导管,并增加了专业的泳池工艺照明,使整个空间更加明亮,提升了市民游泳时的体验感。
升级后的上海游泳馆还采用了先进的羟基自由基发生器消毒技术,能够快速杀灭顽固病菌,并有效去除水中的化学品残留物,水质完全达到国际大赛游泳水质标准。此外,泳池配备了高效水过滤装置,3小时即可完成全池过滤。泳池同时配有24小时智能化在线水质监测仪器,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水质动态变化并进行实时公示,有效防止水质问题发生,保障市民健康权益。依托智能化管理方式,场馆的柜控数据与手环回收机数据实现联动,智能手环随取随用,用柜记录可追溯,泳客归还手环时即释放清柜,有效避免占柜现象。
翻新理念
翻新后的上海游泳馆转型为“市民水上运动中心”,其对硬件设施提升改造,致力于打造市民健身游泳馆和青少年专业训练场所。
相关活动
上海游泳馆建成后,首先迎来了1983年9月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承办了游泳、跳水和水球等项目的比赛。1984年,举办了国际跳水邀请赛。1985年4月,举办了第四届世界杯跳水赛。该馆也是上海市游泳队、花样游泳队和水球队的主要训练基地,并承担了水球、跳水和花样游泳三个项目的业余团队训练任务。2006年8月3日,上海国际跳水赛女子双人三米板决赛也在上海游泳馆举行。此后,上海游泳馆承办了多项国际重大赛事,获得了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内的多位体育界名人的赞誉。
价值与影响
1988年,上海游泳馆凭借其独特的不等边六角形建筑风格和玻璃幕墙结构,被评为中国建立以来43座著名优秀建筑之一,并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
获得荣誉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规划建设
建筑位置
建筑特征
场馆设计
建筑布局
改建前
改建后
翻新理念
相关活动
价值与影响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