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它以一个广阔的社会风习和文化结构为背景,以明代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历史变迁为线索,以宏观的视野和动态的史观,从总体上把握晚明文学的特征、成就、价值和发展脉络,对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科学的评价。
本书共分八篇,两大块。第一篇“市井”,讲明代后期经济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这些变化对士大夫的影响。第二篇“生活”,讲晚明文人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篇“心态”,讲晚明文人的文化心态,指出其心理图式的基本色调是明亮的、乐观的、活跃的、开放的。第四篇“学术”,讲阳明
心学与泰州学派的流布和影响,学术界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扬。第五篇“尊情”讲晚明文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伦理观、教育观、文艺观均带有尊情的色彩,其论文艺之本质、功能、内容、形式也一以贯之,扬情而抑理。第六篇“贵真”,讲晚明文士做人、治学、为文皆贵乎真,又分别从主体之真、客体之真、表现之真三方面作了说明。第七篇“尚今”,讲晚明文人对复古主义的批判,重视文艺创作的当代意识、创新意识,遂使文艺创作出现重大突破。第八篇“崇俗”,讲晚明文学由雅入俗、雅俗融合的巨大变化,通俗文学的繁荣及对雅文学的影响。前四篇主要讲“士风”,后四篇主要讲“文学”,而以“世风——士风——文风”为理路贯穿全书。
本书作者认为,处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晚明时代,经济发展较快,思想十分活跃,在科技与学术方面均有重大建树,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是群星灿烂,新潮澎湃,成就辉煌,其气象颇类西欧的文艺复兴。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高昂,乃是促成晚明文化走向繁荣的两大动因。本书研究重点在于把握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基本特征,为此必须了解产生这一思潮的社会土壤,故而本书以很大篇幅探讨了明代后期经济与城镇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文化心态的躁动,进而分析了这种种因素给晚明文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学术取向等等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而将文学思潮的研究和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参阅了数百部明人别集、选集、方志、笔记,涉猎了明代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等大量史料,研究了众多作家和晚明时期诗文、小说、戏曲等各类体裁的创作与批评,在此基础上,逐步逐级进行概括综合,抽绎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历史与逻辑、理论性与生动性结合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