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则民(1919年7月22日—2001年2月26日),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史领域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美国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曾任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以及民盟长春市委委员、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丁则民先生生于北京市,原籍福建省闽侯县。他的父亲是一位清朝举人。受到家庭影响,丁则民自幼喜爱阅读,对《凯末尔传》和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等作品情有独钟,从而与历史地理结下了深厚缘分。
教育背景
1937年,丁则民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法学院。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选择南下投身华北抗日工作。1938年,他前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学习,并受到了陈寅恪、钱穆、雷海宗和潘光旦等名师的影响,对世界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当地抗日活动,搜集并编译日军情报。1942年毕业之后,丁则民深刻认识到知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决定赴美深造。1947年,他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美国史。在那里,他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深化了对中国与海外华人命运的理解,决心学成归国报效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克服困难返回祖国。随后,他设法与误留台湾的妻子团聚,经过香港,最终抵达天津。
职业生涯
回国后,丁则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教学生涯。1952年,随全国院系调整,他转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工作。在东北师范大学,他历任历史系教授、副主任、美国研究所所长等职。1986年,他被国务院评为博士生导师。在长春工作期间,丁则民的教学与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他专注于世界史和美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基础建设,包括编写教材、翻译国外研究成果、开展史学研究等工作。后期,他致力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美国史研究的深化和扩展,以及推动图书资料建设和对外交流。他还积极参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推动了国内美国史研究的发展。
主要著述
丁则民教授的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包括《美国排华史》《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世界现代史》等重要作品。他还参与了《新编世界近代史》《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等书籍的编写。此外,他还翻译了多部国外著作,如《美国资本主义:1607年》《欧洲简史:拿破仑以后》等。他的论文发表在《历史教学》《光明日报》《文史哲》《史学月刊》等期刊上,探讨了美国史的多个主题。
影响评价
丁则民教授在其半个世纪的治学生涯中,为中国美国史研究开辟了许多新领域,培养了一批的中青年学者。他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教学成果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奖、长春市党外人士为四化服务积极分子、国务院特殊津贴奖等。他的学生们在他指导下成长起来,许多人成为了教育和科研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丁则民教授的精神和品格被视为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后继者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