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尔坦·科达伊
匈牙利作曲家
佐尔坦·科达伊(Zoltán Kodály,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日),出生于匈牙利凯奇凯梅特。匈牙利作曲家、民间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早年就读于布达佩斯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对民俗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与贝拉·巴托克合作,收集了数千首匈牙利民歌和民间舞蹈素材。其著名作品有《匈牙利诗篇》(1923)、《迦兰塔舞》(1933)以及一些弥撒曲室内乐和弦乐。其儿童音乐教育方法也被广泛采用,被称为科达伊音乐教育法,对国际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经历
佐尔坦·科达伊在加兰塔接受早期教育。父亲是国营铁路职工,会拉小提琴,母亲会弹钢琴,因此他是在音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1892-1900年就读于纳吉松波特中学,在此期间他的第一首管弦乐曲曾由学校乐队演出。1900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和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亚诺什·克斯勒学作曲。在完成学业后,他在巴黎与查尔斯·维多尔学习了一年。毕业后与贝拉·巴托克相识,并在加兰塔开始收集民俗音乐
1905年,科达伊到偏远的村庄收集歌曲,并用留声机记录下来。1906年,他写了一篇关于匈牙利民歌的论文《匈牙利民歌的诗歌结构》。1906年交响诗《夏日黄昏》首演。1907-1914年,主要从事民歌收集工作。1908年接手克斯勒的作曲班(1911年升教授)。从这时起他已开始关心匈牙利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并与巴托克一起创办一个专门演出现代音乐的机构。在从事这些活动的同时,他笔下的音乐作品源源不绝。
1923年,为庆祝布达和佩斯二城合并为首都50周年,科达伊创作《匈牙利赞美诗》一曲,迅即在欧、美各国演出,由一流指挥家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门盖尔贝格和富尔特温格勒等指挥。1926年,牢牢植根于民间传说的歌剧《哈利·亚诺什》首演,使科伊达成为匈牙利家喻户晓的名人。继之又问世了歌剧《纺纱房》、管弦乐曲《加兰特舞曲》《匈牙利民歌孔雀变奏曲》。
1932年的另一部歌剧《纺纱房》(The Spinning Room)和1933年的管弦乐曲《加兰特舞曲》(Dances of Galanta)也创作完成。同年科达伊与贝拉·巴托克匈牙利科学院之请,整理和收集的全部民俗音乐素材被复印出版。巴托克去美国后,科达伊便独自承担编辑工作。第一卷于1951年问世。
此外还接受了两项重要创作任务:1939年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队建立50周年而作《匈牙利民歌孔雀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Hungarian Folk Song: The Peacock),1941年为芝加哥交响乐队成立50周年而作《乐队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和他在一生的最后30年中所孜孜不倦从事写作的几十首儿童合唱曲迥然不同。1942年他自李斯特学院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去法、英、美、苏等国旅行,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第三部歌剧《青卡·潘纳》(Czinka Panna)于1948上演出。为纪念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而作的交响曲于1961年首演于卢塞恩。1965与1966年重访美国
从1935年开始,科达伊与比他年轻14岁的同事杰诺·阿达姆一起,着手改革匈牙利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他的工作导致了几本极具影响力的书籍的出版。科达伊音乐教育法的目标是使音乐成为每个人的财富,音乐教学应该是有序的,并以儿童为出发点,从小就教导孩子音乐。教学顺序应该是逻辑的,并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音乐课应该是愉快和有吸引力的,唱歌是学习音乐概念的第一和最有价值的工具。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母语”中提取高质量的民俗音乐材料。这些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接受和采纳,尤其是在匈牙利,但也在许多其他国家。他的做法也演变成了科达伊手势。
1967年3月6日,他在外出访问一所学校时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个人生活
科达伊的第一任妻子是艾玛·格鲁伯(后来改嫁为桑多尔),是埃尔诺·多赫纳伊的《钢琴四手瓦尔兹》和《E.G.主题变奏曲》的献曲人。艾玛在1958年11月去世,他们共同生活了48年。13个月后,1959年12月,科达伊与19岁的学生萨罗塔·佩兹利结婚,直到科达伊于1967年84岁高龄在布达佩斯去世。
个人作品
歌剧
《哈利·亚诺什》《纺纱房》《青卡·潘纳》
管弦乐
《夏日黄昏》《哈利·亚诺什组曲》《马罗采克舞曲》《加兰塔舞曲》《匈牙利民歌孔雀变奏曲》《乐队协奏曲》
合唱与乐队
《匈牙利赞美诗》《布达感恩赞》《小弥撒》《圣斯蒂芬王赞美诗》《管风琴赞歌》
无伴奏合唱
《黄昏》《生日贺辞》《耶稣和商人》《弗朗茨·李斯特颂》《悲歌》《兹里尼的呼吁》《摩哈契》
室内乐
《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弦乐四重奏》《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随想曲》(大提琴独奏)、《小夜曲》(弦乐三重奏)
人物贡献
科达伊在民俗音乐收集和研究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在他主持下,科学院收集的匈牙利民歌总数达10万首。他为民歌配写的伴奏及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科学化的收集方法得到国际上的重视。理论著作如《论匈牙利民间音乐》已有中、德、英、日、俄文等各种译本。作曲方面,也涉及几乎所有的体裁,但以声乐作品占最大的比重。创作特点在于能掌握匈牙利民歌精髓、刻划匈牙利民族精神和风貌。因此他的作品曾被贝拉·巴托克誉为“匈牙利灵魂的表露”。代表作有歌唱剧《哈里。亚诺什》,乐队伴奏的合唱曲匈牙利诗篇(1923)和《布达瓦尔感恩赞》(1936),乐队作品《加兰塔舞曲》(1933)、《孔雀变奏曲》(1939),无伴奏合唱《马特劳风光》(1931)、《耶稣和商人》(1934)等。在音乐教育方面,科达伊也有突出的贡献:他不仅培养出F.萨博、G.肖尔蒂、B.萨博尔奇等许多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家,而且在普及音乐教育,提高人民的音乐修养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的训练材料经P.M.扬辑成专著,被命名为“科达伊教学法”,在世界各地试验推广。此外他在音乐史、民俗学、语言学、文学史等方面也有很多成就。
科达伊以浓厚的兴趣搜集、整理和研究民俗音乐。他对匈牙利民歌的起源、亲缘关系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科达伊还把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到发展匈牙利文化的高度来加以重视。他认为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培养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而且必须在人民群众中普及音乐教育。因此,他积极倡导和参与改革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广泛的歌咏活动,使音乐变成广大人民的财富。
科达伊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在他的努力下,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积极倡导歌唱运动并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他所施行的“科达伊教学法”,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科达伊·佐尔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5-12
Zoltán Kodály.qq音乐.2024-05-1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个人作品
歌剧
管弦乐
合唱与乐队
无伴奏合唱
室内乐
人物贡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