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1938年3月出生于
湘潭市),原籍江苏无锡,中国著名光物理学家。杨国桢1967年进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85年,杨国桢特批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学博士生导师;1986年,他晋升为研究员。他现任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北京物质科学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兼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1983年7月—12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
访问学者。
杨国桢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光计算研究,提出利用单个全息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实现多种给定变换的理论并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典型例证。发展了光学系统位相恢复的理论,提出一种处理有损耗系统的
相位恢复的新算法。研究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理论,解释了光脉冲
谱线的超加宽现象和超加宽的
非对称性。在领导开展表面、界面、
量子阱等的
非线性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主持开展
激光法制备
氧化物薄膜和研制激光
分子束外延设备,在
液氮温区氧化物
超导体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根据2020年4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杨国桢先后获得包括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
杨国桢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本科阶段应当培养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研究生阶段则应在此基础上着重偏向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科学进行一种创造性地探索,在事实的基础上敢于怀疑,真正做到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
2015年10月30日,杨国桢应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邀请来校作了题为《光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学术报告 。
2019年9月10日,杨国桢应邀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员院士讲
党课”系列报告会上,以《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题,分享了他在科研工作中的经历感悟以及对提高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意见建议 。
杨国桢作为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在青少年科普方面不遗余力。他懂得多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追求的种子,中国的科技根基才能不断夯实 。
杨国桢是中国音乐史家
杨荫浏的儿子,他的名字中“桢”意指古时筑墙所立的柱子,寓意国家栋梁。尽管他拥有众多成就、荣誉和头衔,但态度谦和,不摆架子。他选择物理学专业是出于对该领域的热爱,受到父亲以兴趣为师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杨国桢对光学信息处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作过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
中国科学院评)